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最好的偿还方式是让大自然重归大自然

2020-05-28摘自2020年5月22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文地址

最好的偿还方式是让大自然重归大自然

文/李兵兵 王怡雯

三江源作为古海洋消失后的“幸存者”,高悬于青藏高原。这里本为阒无人迹的“神隐之地”,人类的干预和破坏使其伤痕累累,不堪重负。湿地萎缩,河道断流,水土流失,气候恶劣,生物多样性减少在该地区已是司空见惯,人类自身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饱尝毁坏自然的后果。三江源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令人感到震惊和扼腕,人们不禁对此产生担忧与反思。作家陈启文便是其中之一。

当陈启文3年前从岭南出发前往三江源时,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年少的夙愿和迟来的机缘,让他在面对高寒缺氧的困境下毅然选择挑战生命极限,步履不停地长途跋涉于青藏高原去追溯三江源头。这一路艰辛备至,他感到“眼球往外暴突,鼻孔和喉头出血,脑子疼得要爆炸,两腿浮肿得拖也拖不动,这条路可能就是一条不归路”。若要问是怎样的夙愿、又是何种机缘促使他去涉险,答案便是行者的责任感和作家的使命感。他在《中华水塔》一书中写道:“这种濒死的感觉给人以生的觉醒,让我对三江源愈加敬畏,也让我对这里的一切生命怀着更深重的敬意。”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为探寻三江之源,寻找中华水塔,陈启文一路风尘仆仆地翻越日月山、河卡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穿过共和盆地、可可西里无人区等人类生命的禁区,深入到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腹地的源系水流探查。他在《中华水塔》一书中以抵达现场的方式再现了三江源地区绝美而又脆弱的生态环境,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三江源打开了一扇“窗户”。

然而,当他来到记忆中遥不可及的三江源时,看到水草丰茂之地变为荒原上一处孤寂的遗址;终年被积雪覆盖的高山露出斑驳的伤痕;倒在盗猎者枪下的野生动物不会在春天苏醒;牧民难以在原住地恶劣的条件下生存而背井离乡……这里的一切现状让他对三江源的追溯变成了一种追问,追问人与自然的关系该何去何从。因此,他在《中华水塔》中写下这句令人深思的话语——“当人类在一场又一场致命的自然灾害中惊醒,又有多少人觉悟到这自然灾害首先就是人类造成的?然而,灾难总是突如其来,人类的觉悟总是来得太迟。”

“人类欠大自然的债是必须偿还的,而最好的偿还方式就是把大自然重新交给大自然。”人类生存与生态保护之间并非决然对立的关系,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良性循环。如今,人类正在觉悟,修复并保护三江源。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依次成立,“羽族炫翎、蹄类竞走”的景象正逐渐重现于三江源。诚如作者所言:“人类对大自然既要心存敬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干预和破坏……”“自然之利终归是人类之利。”

翻开《中华水塔》,进入眼中的是作者寻找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的生命体验,是探访人类生存禁区的朝拜之行,亦是叩问人与自然关系的心灵历险。当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踏上前往高原的路途,我们将会懂得三江源的“伤口”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愈合,唯有“重新确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大自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三江源,天地才能生生不息,江河才能源远流长”。

摘自2020年5月22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