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罗顺元:“塍植树-池养鱼-池上建舍养猪”生态农业模式

2023-12-26摘自《问道自然: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原文地址

“塍植树-池养鱼-池上建舍养猪”

生态农业模式

文/罗顺元

明代中后期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了谭晓在江南水乡的水淹地依靠设计发展综合性生态农业而发家致富的故事。《戒庵老人漫笔·谈参传》记载:“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参生有心算,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逃农而渔,田之弃弗辟者以万计。参薄其直(值)收之,庸饥者,给之粟,凿其最洼者池焉,周为高塍,可备坊泄,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为梁为舍,皆畜豕,谓豕凉处,而鱼食豕下,皆易肥也。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取,法而售之,亦以千计。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分投之,若某匦鱼入、某匦果入,盈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复三倍。……以故参之赀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同样的记叙也见于《光绪常昭合志稿·卷四十八轶闻》,不过主人公变成了谭晓和其兄谭照。其实,谈参就是谭晓,因为明代的李诩就说过:“谈参实谭晓,常熟湖南人。行三,参者三也。”(《戒庵老人漫笔·谈参传》)

这个《戒庵老人漫笔·谈参传》讲的就是发生在江苏常熟地区的故事。由李诩的《谈参传》可知,明代中后期时,我国南方水乡靠近湖泊的一些地方由于地势较低常挨水淹,如何开发这些水淹地就成了一个问题,有不少民众放弃种田转而从事捕鱼为生。农学家谭晓收购这些水淹地,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然后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间地理的各种关系,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地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流层层多次提取的人工生态农业。谭晓将最低洼的地挖成池,用于养鱼;其中挖出的泥土用于堆高周围地势较高的洼地,以避免水淹,然后在加高后的地上发展种植业。这些地方也是要因地制宜,在高而平坦的地上种植果树,在仍然有水的较低洼地方可以种植水生作物菰属之类,也可在这些地方做畦后再种蔬菜。在池上面建猪圈养猪,由于靠近水边得到阴凉,猪很容易长肥;猪屎以及猪吃剩的食物残渣供鱼再次利用,鱼也很容易长肥。当然,猪的食物很大部分是来源于改造后高地发展的种植业。根据李诩的记载,谭晓设计的人工生态农业的各部分的关系可如图所示。

图  谭晓的“塍植树-池养鱼-池上建舍养猪”生态农业模式

图所示的生态农业是科学合理的,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物质循环利用,农作物的初级生产量得到二次提取生产。用于喂猪的有机物经过猪的消化同化部分物质能量后,其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猪屎)被鱼进一步摄取利用转化,提高了对有机物的转化率。从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角度看,谭晓将不适宜于农业生产的水淹地、洼地变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人工生态农业场地,是极为了不起的,这也反映了我国先民的伟大聪明才智。从生态效益上看,除了向人类社会输出物质产品供人类消费外并没有输出任何垃圾或污染物,物质在生态系统系内循环利用;相反,它还吸纳和消化了不少人类的粪便和生活垃圾,清洁净化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从对地力的影响上看,由于养分物质是在系统内循环利用的,不会消耗地力而导致地力枯竭,因此地力可以持续保持,实现农业生产的永续进行和发展。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人工生态场的经济效益如何。人们必须要从自然界索取衣、食等资源以维持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发展生态农业,不仅仅是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也是我们追求的一个重要指标。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谈参传》中写道:“(谭晓)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分投之,若某匦鱼入、某匦果入,盈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复三倍。……以故参之赀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很显然,经济效益是非常好的,谭氏因此而成了当地有名的富翁。《戒庵老人漫笔·谈参传》还记载有:“倭乱时,晓献万金城其邑城,后邑令王叔杲撰谭晓祠议,以旌其功云。”

摘自《问道自然:中华传统生态智慧》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