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横空出世三江源(下)

2021-11-18摘自《源启中国》原文地址

横空出世三江源(下)

文/古岳

这一切似乎都在等待一个更重要的时刻,乃至一个新的纪元。

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提出,要在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也是后来很多媒体报道“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时,说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从这时已经开始的历史依据。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签署了《关于开展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认为, 备忘录的签署,对于深化中美双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更好地借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拓宽中美合作领域,加强中美双方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2015年11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向中央上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我们有必要记住,其实青海省委省政府最初设想的国家公园不是三江源,而是“青海省玛多国家公园”。后来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调整,才形成“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方案”的。一波三折,透着的不仅是主动担当的勇气和作为,也有开创一项全新事业时的谨慎和小心。

2015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公园的概念才真正提升到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得以确定下来。这次会议的精神为中国国家公园未来的发展定了调子,明确了方向。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在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源头选择典型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出了“一园三区”的构架。

会议指出,在青海三江源地区选择典型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现三江源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必须得留意“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这样的表述。这是一个全新的表述,这样的表述还是第一次出现。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目标定位是,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要通过艰苦实践、开拓创新,使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典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强调要突出并有效保护修复生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主要试点任务。

时隔3个月,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开展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试点,努力为改变‘九龙治水’,实现‘两个统一行使’闯出一条路子,体现了改革和担当精神。要把这个试点启动好、实施好,保护好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等源头地区的生态系统,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经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再次强调:“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他说:“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来抓。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批准了你们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一种全新体制的探索,要用积极的行动和作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好经验,谱写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

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求,青海以“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建成国家公园”为目标,将园区打造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先行区,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示范经验。

2016年4月13日,青海省召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动员大会。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指出,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和海洋区域。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8年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2019年2月,青海省政府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8)》(以下简称《公报》),对2016年至2018年三年的试点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公报》写道:

三年来,青海省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体制试点的“根”与“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确立了依法建园、绿色建园、全民建园、科技建园、智慧建园、和谐建园、科学建园、开放建园、文化建园、质量建园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体系、项目建设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公众参与体系、合作交流体系、社区共建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有三江源特点、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然遗产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增强园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的整体性、联通性、协调性。开展三江源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建立三江源(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平台,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本底白皮书……

建立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共建机制,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的群众基础。准确把握牧民脱贫致富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关系,创新建立并实施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全面实现了园区“一户一岗”,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三年来省财政共投入资金4.8亿元,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厄瓜多尔国家公园、智利国家公园正式签署合作交流协议……

难能可贵的是,《公报》直面依然存在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没有回避。不得不说,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体制试点最大的困扰仍然是“体制”,这个问题或许在试点结束以后会依然存在。从2019年起,如何有效化解这些突出矛盾、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成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中之重。《公报》写道:

体制试点范围生态系统完整性问题尚需科学评估,公园最终范围确界、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确权登记等基础工作尚需加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协调、园区内外民生政策相一致、社会参与配套体系建设、人兽矛盾冲突、公园建设经费保障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任重道远。

垂直管理与各级地方政府“互利互助互促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全面强化。国家公园范围与四县县域行政界线不吻合……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面积重叠近95%,试点期间满足生态保护和原住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受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约束,《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经过长期不懈的生态保护建设,三江源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缓解,但区域生态环境整体退化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草地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存在。园内仍有80%的黑土滩退化草地、60%的沙化土地尚未完全治理,38%的天然草地未实现退牧还草……

据2019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反映,为推动2020年批准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省及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已经对体制试点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所存在问题也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梳理出13个专题、49条经验、47个突出问题。

单从这些数字看,问题和经验一样多,但经验就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虽然很多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将长期存在,但所有的经验也都在不断完善和成熟。这就是试点的意义。当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设立经济特区时的情形也大致如此。

《公报》还列出了2019年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项目,共5大类15项。其中:黑土滩综合治理21万亩,湿地保护50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控940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2.7万亩,牧草补种2万亩。

《公报》说,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主要(生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生态状况呈现出总体稳定的局面,进入局部好转与局部退化并存的新阶段。

青海省环保厅和中科院地理所完成的三江源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阶段性综合评估显示,三江源宏观生态格局总体继续好转。中科院和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第三方综合评估认为:“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我曾在多处文字中写道,在经济社会诸多领域,青海都处在全国比较落后的位置,但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青海一直走在前列,至少近一二十年是这样。

27年前,青海就有官员为保护野生动物献出了生命,这在整个亚洲都属先例;20年前,青海已将大半国土辟为自然保护区,三江源一些地方甚至已经涌现了一批牧民环保组织和民间自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11年前,三江源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正式设立;6年前,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

这当然得益于中国正迈步走向生态文明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历史机遇,得益于青海地处三江源这样一个无可替代的国家生态战略要地,得益于世代栖居于斯的原住民对自己的家园无比珍惜和呵护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得益于青海省委省政府历届班子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

新一届青海省委省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更是前所未有,“生态优先”是青海未来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继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后,青海又率先启动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它意味着,青海不仅要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三江源国家公园,还要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使青海成为国家公园的集中分布带和理想目的地。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走进青海,就是走进了国家公园,所到之处,都有国家公园。

三江源是一个开始,不是结束。

2019年8月19日,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他在贺信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习近平强调,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又要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希望论坛围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主题,深入研讨、集思广益,为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本届国家公园论坛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达成并诞生了《西宁共识》。尽管篇幅不长,主体条款部分只有729个汉字,但思想内涵丰富,所凝练出的八个方面的重要共识,意义深远。我不知道,除了参加论坛的与会代表,其他人是否仔细留意过这则文字。我个人以为,它足以成为包括三江源在内的每一个国家公园的基本准则。

我们来读一段其中的文字,这是第六条的内容:

保护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义务和责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全人类共同的生存基础,建设好每一个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都是对全球生态的巨大贡献。保护自然生态人人有责、国家有责……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在首届国家公园论坛致辞时说,在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是青海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抉择。它让我们更加懂得了以一颗谦卑的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极端重要性,用智慧和理念能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行稳致远应当借鉴全球经验。用全球眼光,博采众长,以生态文明交流来维护生态环境友好,以生态环境友好构筑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要有善待自然、关爱人类,不负今天、无愧后人的情怀,按自然法则、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缔造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国家公园。

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经结束,三江源已经交出一份答卷。

那么,这是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2020年9月,国家评估验收工作组第四小组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行了评估验收。随后完成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报告》(以下简称《验收报告》),对照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对所有体制试点评估验收指标的评价结果令人振奋和鼓舞。

自然禀赋10项指标,8项为A,2项为B(B为达标);试点任务完成情况24项指标,21项为A,3项为B;试点区建设与整改落实情况2项指标为D(D为最佳指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40项指标中,评估为A(D)的指标有31项,占比77.50%,评估为B的指标有9项,占比22.50%。

对评价为B的也做了说明,比如自然禀赋中,原真性方面,试点区核心区内有少量原住民居住,因此人类干扰强度指标为B;完整性方面,试点区包含了较大面积成片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动植物区系比较完整,但是尚未将三江源区域全部纳入试点区域,因此结构完整性指标为B。

评估认为,青海省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全省上下高度重视,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部署,按照试点方案要求,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大胆先行先试,全面高质量完成了试点阶段各项任务,积极探索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亮点,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初步摸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

无疑,三江源国家公园已经成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这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典范。

绿水青山将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新的战略举措,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也早已拉开大幕。这是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伟大实践,它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无疑也会超越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光辉的一页。

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时倡议,“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这不仅是对生物多样性的观照,更传递出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深远思考,充满思想智慧的光芒。万物和谐是美丽世界的基本前提,也应该是人类守护地球家园的最终理想。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就是实现这一理想的伟大实践。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时再次强调指出,这些年来,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或设立只是一个开始——也只能是一个开始。更长远、也更具挑战性的生动实践是要在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后才要去逐步完成和完善的事情,是一项关乎久远未来的宏伟事业。因为,人类生存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世界能否实现永久和平安宁的不确定因素也将一直伴随人类文明前行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万物和谐的追求与梦想好像永远不会有结束的日子。

万物和谐永无止境。

美丽世界永无止境。

摘自《源启中国》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