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铁马冰河话当年(三)

2021-11-18摘自《南八仙》原文地址

铁马冰河话当年(三)

文/吴德令

1985年6月8日 晴 微风

昨天,张副院长带着我们研究院的几个人赶到了“克东三号井”。

燃烧了近两个多月的“西五井”突然间失去燃烧的动能,被我们很轻松地扑灭了,井口也得到了控制,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情,避免了很多问题。但是它留下了一个谜,为什么突然间失去了动能呢?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地下的高压油气,通过地下的通道,转移到了其他地方,有了新的出口。

离“西五井”最近的井就是“克东三井”,它也是一口探井,刚刚钻完,并获得较好的油气显示。但是“克东三井”距离“西五井”直线距离有10多公里,从地面上说,完全不是同一类型,“西五井”是山地,“克东三井”是平地,还有一座小山包将两个地方完全分割了。从地下说,也是两个不同的构造,根据前期的勘探研究资料,它们分别是西梁构造和克东构造,若说是“西五井”的油气都转移到了“克东三井”,也有点让人难以置信。此前,油田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情况。

任务是总指挥亲自部署的。扑灭了“西五井”大火的当天晚上,总指挥来到我们居住的板房,居然还带了一瓶酒。总指挥说:“这些天来,你们几个搞研究的专家吃了不少苦头,也为灭掉这场大火出了力气,本来应该好好地请你们喝一顿酒,解解乏,可是野外没有条件,只能这么将就了。”张副院长找出一只白瓷碗,将一瓶酒全部倒入碗中,大家转着圈,一人一口地喝,很快就把一碗酒喝完了,大家的脸上都有了酡色。

总指挥说:“‘西五井’的这一场大火非常罕见,咱们费了很大功夫,出了死力来灭火。还好,有惊无险,没有出现伤人亡人的事情。不过呢,大火虽然灭掉了,地层的能量损失也不是太大,但有一点让我不能安心,让我疑惑,想必你们的心中也有这样的疑惑,那就是这股子油、这股子气究竟都跑到哪儿去了?”

“前两天‘克东三井’完成钻探,见到了油也见到了气,会不会是‘克东三井’的油气就是‘西五井’的油气?当然这只是猜想,没有根据,需要科学的论证才能确定。从明天开始,所有的队伍都要撤回基地休整,按说你们也该休整休整,回去好好洗个澡,再痛痛快快地睡上两三天。可我有个请求,请求你们再辛苦几天,到‘克东三井’去查一查,看看这两口井之间有没有联系!”总指挥有些愧疚地对我们说道。

我们虽然都盼着撤回基地,可是,既然总指挥下达了命令,我们没有人不愿意,张副院长代表我们表示,立刻就到“克东三井”。

送总指挥出门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月亮已经爬上巴喀路山。总指挥望着雄浑的巴喀路山,痴痴地说:“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在地下可能有一个我们不知道的潜伏构造,这个构造很大,连通了‘西五井’和‘克东三井’。或者说,它是一个基础构造,西梁构造和克东构造不过是它衍生出的子构造,如果是那样,我们就会在新的领域发现油田呵,这场大火就不完全是灾难!”

总指挥的话和语调,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酸酸的。

来到“克东三井”,我们立即着手工作。“克东三井”于去年11月开始进行钻探,设计井深2800米,主要是为了了解克东构造的情况。该井钻探顺利,于5月3日钻达设计井深,在钻探的过程中,先后在1200米、1700米、2200米处钻遇三处油层,其中2200米处的油层厚度最大。5月7日,射开1700米处的多个油层进行试油求产,第一天产油七八吨,产天然气5000立方米,基本可以肯定是一个油气混合型的油田。到5月10日,产量突然开始增加,日产油达到52吨,日产气达到3万方,几乎是第一天的五六倍。到昨天为止,连续多天稳定日产油在40多吨左右,日产气在两三万方左右。

这口井很奇怪,钻井队的技术负责人说:“一般的井都是刚射开油层时产油量、产气量最大,因为这时地下的压力高。放喷一段时间后,地层压力下降,产油、产气量都会下降。这口井刚好反了,放喷时,油量、气量都不大,过了几天,油量、气量增加了好几倍,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是什么原因。”

听完这个情况,我们心里很振奋,钻井队技术负责人的话似乎在印证“西五井”的油气确实有可能转移到“克东三井”了。

钻井队的同志们很关心西五井的灭火情况,我们详细讲述了一遍,并说明了我们的任务。钻井队的同志对我们几个月来一直奋战在灭火前线表示敬佩,队长特意下令晚上改善生活,还烧了热水,让我们用他们自制的浴盆洗澡。

洗澡的时候,感觉身上都是臭味,自从参加抢险以来,我记得只洗了四次澡,三次都是到后方基地办事顺便洗的,一次在消防队洗了个冷水澡。算起来,我已经有快一个月没有洗过澡了。

1985年6月18日 晴 微风

我们在“克东三井”上泡了一周。主要做了这几件事,比较油源,就是化验分析“克东三井”的油和“西五井”的油是不是同一种油,化验的结果表明,这两口井所产的油完全相同,10个主要指标有9个对上了。其次是分析了“克东三井”1700米处油层的厚度、地层压力能否产出这么多油?发现“克东三井”根本不可能产出这么多油气,一定是外来的油气进行了补充。这两点似乎可以说明西五井的大火之所出现了戏剧化反转,就是油气跑到了“克东三井”的原因。但也有不利的问题,西五井和“克东三井”不在一个地层上,而且直线距离有10多公里。

我们又对1300米处、2200米处的油层求产,其中油层较薄的1300米处只出产了少量的油气,而油层最厚的2200米处日产油也不过20来吨,这似乎又可以证实,“克东三井”和“西五井”存在着某种关联。

我们召开了多次技术交流会,大家争论不休,但意见还是逐渐统一,在幽深的地层下,可能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克东三井”和“西五井”在早年发育时期整体上处于一个构造,有良好的储存条件,在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出于复杂的原因,虽然处在不同的地层,但构造没有遭到破坏,油气在构造中可以自由地运移,所以“克东三井”在试产中接纳了“西五井”转移过来的油气,使“西五井”的大火轻易地被扑灭了。二是“西五井”和“克东三井”虽然是不同的构造,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通道,油气可以在通道内相互进行转移,地层压力高的向地层压力低的构造转移。

这只是猜想,要想真正揭开“西五井”动能消失的真正原因,需要进行大规模和精细的勘探。

明天,我们要返回基地了。回顾这几个月来参加的灭火工作,有过担心,有过惊吓,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但最终有一线曙光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如果借此能够发现一个油田,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日记链接一:

1985年6月20日,由青海油田钻井公司承钻的南翼山构造南七井钻至井深2983米处,遇高压油气层,发生强烈井喷,估算日喷轻质油748立方米,天然气100万立方米以上。青海石油管理局紧急动员,全力抢险。6月22日封井器失灵,井口失控着火,火焰高达30多米,烧毁井架、钻机、柴油机、泥浆泵、发电机、3200米钻具及其他部分材料,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该井是南翼山深层凝析气藏的发现井。经过奋战,封堵成功,保住了油田。

1987年4月,由青海油田钻井公司承钻的南翼山构造南七井钻至井深2977米处,起钻时发现钻井液溢流,采取措施时井喷失控着火,导致设备烧毁,青海油田成立抢险领导小组,在大港油田、四川油田专家的协助下,确定了带火清障、整体吊装井口的抢险方案,7月4日,抢装井口成功。

1986年1月,青海油田对南翼山浅层油藏进行第一次储量计算,上报探明叠合含油面积7平方千米,三类石油地质储量1181万吨。

截至2020年,南翼山油田已经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亿吨,年产原油达到28万余吨。

(余小添摘自青海油田相关资料)

1995年5月14日 阴 四级风

油田发生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大事,有支地震队被大雪困住了。

昨天中午正在睡午觉,电话响了,是油田副总调度长俞大龙打来的。俞大龙语气急促,说:“老齐,快……快……到机关大楼来,有支地震队被困住了。”我急忙问道:“困在哪儿了?”俞大龙说:“现在没时间说,你快来,我们马上要去救援,对了,你带件棉衣。”

我一轱辘爬起来,拿了件棉衣就往外跑,俞大龙的口气这么急,一定发生了大事。我跑到机关大楼,看见俞大龙正在一辆车前站着,看见我就问:“老齐,你对南八仙是不是很熟悉?”我说:“去过十来次。在里面也住过十来个晚上。”

俞大龙说:“有个地震队在南八仙东北部被困住了,要赶快组织救援。你熟悉地形,给我们当顾问。他妈的,真是见鬼了,这个天气竟然下大雪。”

不由分说,俞大龙就把我拽进车里,一会儿车就开动了。我粗粗看了下,一共有十多辆车一块行动。

我、俞大龙、周冠军,还有负责安全的劳得法科长坐在同一辆车上。俞大龙把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今天早上,有支地震队在南八仙东部地区搞测量放线,准备二维地震。可是出去才两个小时,天气突然变了,开始下大雪,60多个人困在了大雪地里,目前音信全无。地震队的留守人员少,没有办法,便发来电报求援,我们现在赶过去救援。”

劳得法问道:“他们出发前有没有防范准备?”俞大龙说:“可能没有,现在是5月,谁都不会穿厚实的冬装,耽误干活。”劳得法说:“那就麻烦了,野外遇到大雪,没有相应的防寒衣物,恐怕得冻坏了。”

我问俞大龙:“哪个地震队?”他说是3885队。我的心里一惊,这是忠良曾经带的那支地震队,不过他已经调走了。几个月前,我们在研究院见过一面,他专门跑来看我,说他调到勘探公司当生产科长去了。

周冠军刚从学校毕业没多久,不解地问:“一场雪怎么就能困住那么多人?”

“你不知道,那里地形复杂,比不得一般地方,老齐去得多,最有发言权,你给小周讲讲。”俞大龙说。

“南八仙是柴达木盆地较为复杂的地形之一。那里遍布风蚀残丘,四五十米高的土丘一个连着一个,而且十分相似,一般都叫它沙蚀林,是雅丹演化形成的最典型的地形,不要说下雪,就是天气特别好,在里面也很容易迷路。而且脚下是厚厚的黄沙,行走极不容易,走三步退两步是很正常的事。”我简单地解释道。

其实我担心的是他们可能去了大东墙。大东墙是南八仙东部一条自然形成的墙壁,长十多公里,高五六十米、宽一百来米,它在地壳运动中被左右两股巨大的力量硬生生给挤出地面,非常整齐,棱角分明,远远望去十分壮观,仿佛是人类修筑的城墙。大东墙以东地区离公路较近,已经开辟了道路,也进行过勘探。但以西的地区,因为车辆难以行走,长期以来只有少数勘探队员去过。那里的地形更加复杂,我也只去过一次,也只在边缘地带活动过三天,真正核心区的情况也不了解。如果他们陷入了大东墙的西部,救援要困难很多。

情况紧急,我们的车走得很快,300多公里的路,只用了4个多小时,下午5点多就到了现场。

果然是大东墙那一带。我们到时,已经回来了40多个人。他们分作几批先后从大雪地里跑出来的。据回来的人讲,他们进入大东墙以西地区后,主要在边缘地带上进行地震作业,没有向更深处挺进,所以下大雪的时候,他们离出发时的基地不算太远,虽然下雪后地下更加难走,但大致方向是明确的,他们拼尽全力顺利脱险,不过大部分人都有冻伤,手、脚、耳朵不同程度红肿、溃烂。

然而最令人担心的事发生了,有两个班,十多个人的任务是到更纵深的地方去搞测量,他们现在下落不明。

回来的地震队员中有一个留下来协助救援,他给我们讲述了大雪突降时的情况:“好端端的天哟,屁大点云彩都没有,我们才脱了衣服干活,就看见西边起了黑云,来得好快,很快就压到头上了。一刹那,就下起了雪,全是指甲盖大的雪片子,地上一会就铺满了。我们赶快往回跑,刚开始雪和地上的沙子混合在一起,虽然粘脚,但还能看得见沙土,走没多远,就全是雪了。一辈子没见过的大雪,前前后后变成了一片白,最少有半尺厚,踩上去就跟踩在棉花上一样,根本走不动。幸好我们人多,一个拉着一个,串成一队往外挪,进去半个小时,出来走了四个多小时,捡了条命……”

根据现场情况,必须派人进去搜寻,协助还没有出来的人脱困。油田立即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因为不知道那十多个人的确切位置,我们便组织十多个救援组成扇面展开。已经是下午6点钟了,为了防止救援队发生连锁伤害,给每个组编配了20个人,我们全部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戴上棉帽,带足手电。指挥部规定无论有无结果,晚上12点前全部返回。

我参加了一个救援组,这一组有俞大龙、劳得法和周冠军,还有从其他单位抽调的人,没有片刻犹豫,我们立刻翻过大东墙,向西搜寻。

这场雪果然太大了,虽然是5月份,地面的温度上升,一部分雪已经融化,可仍然有没过脚面的积雪,行走极为不便。此外,由于下雪的原因,温度骤降。我们走了四五个小时,也不过才走了五六公里,个个累得喘不过气。

晚上将近10点,我觉得没有希望了,对俞大龙说:“离下雪已经过去了将近10个小时,地震队员都是单衣单裤,照现在这个温度,估计不会有人活着了,大家也累得走不动了,还是折回去吧,明天再来搜。”俞大龙和组里的其他同志同意我的意见,正当我们准备返回时,突然间,雪地里出现了几个模糊的身影,似乎还有喊声。我们兴奋起来,加快速度向他们走去。

他们共有七个人,稀稀拉拉,一步三挪地在雪地上蹒跚,随时就会倒下去,我们赶快上去架住他们。在手电光下,他们全身僵硬,目光呆滞,哆嗦着嘴却说不出话来,半天才有一个人说:“后面还有人,快去救他们。”

俞大龙一边命令小组成员带着七个人往回撤,一边拿出信号枪,打出两发信号弹。这是事先约定的,发现了人就放信号,让别的小组来支援。

很快别的小组都围了过来,沿着那七个人的来路向远处搜寻。我们往前走出一公里多,发现了一个人,他躺在雪地上,眼睛还半睁着,但不管我们怎么叫他拍他,他却一点动静都没有,已经死了。

接着往前找,又看到了两个人,他们并排坐在雪地上,那样子好像是要攒一口气,再站起来走,但身体已经半僵硬了。再往前搜,又陆续发现了9个被困的同志,他们或躺或坐在雪地上,仿佛只是走得太累了,休息一会儿,我们发疯似的又喊又叫,但他们都没有了呼吸。此时此刻,这片荒野就像是地狱,这都是活生生的人啊,硬是被冻死了。看他们的情况,前面他们往回走的时候还是有组织的,一个跟在一个后面,但走着走着,就走乱了,有的人体力不支,冻死了。

天快亮时,我们连背带抬,终于把所有冻死的同志都抬了回去。勘探公司和地震队的人一边哭着,一边清点人数。突然,地震队长叫了起来:“还少了一个,没有岳科长。”

俞大龙问:“哪个岳科长?”地震队长说:“是岳忠良,昨天他也跟着队伍进去了。”

我的脑袋“嗡”地响了一声,岳忠良不是在当他的生产科长吗,怎么也被困在里面了?

指挥部又赶快派出了两个救援小组,再到里面去找,要求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我也要求去,但俞大龙一把抱住我,说:“你已经一夜没有休息了,再进去,还要人救你哩。而且,现在离事发已经快20个小时了,再进去的作用不大,就是把他的尸体背回来。”

我心里很难受,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尽管我不愿意相信,可是我要承认这是真的,昨天晚上我们出去了那么多人救援,也只有7个人活着被救了出来。在这个情形下,忠良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地震队队长说:“这是我们队第一次进东大墙以西做地震工作,是忠良主动要求和大家一块进去的。他说他野外工作经验丰富,对队伍又熟悉,也许可以帮得上忙。出发时,忠良还开玩笑地对我说,‘别担心,我不会抢了你的饭碗,干完这单活,我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个活又苦又脏又危险,谁愿意干?’没想到让他一句话给说中了。”

忠良是我动员来柴达木盆地的,工作分配以后,他一直在地震队工作。20年来,东奔西跑,每年都要在野外待上300多天,没过过几天好日子。我们见面的机会也不多,顶多是过年前后的几天里大家聚一聚,谈谈一年来的生活和工作。从他讲述的经历中,我感觉这些年他拼尽全力对待每一项工作,从没有懈怠过。我还记得我们初来柴达木盆地被困在路上的情景,我给他讲了妈妈失踪的事,他说他要帮我,给妈妈点一盏灯,可是现在,给妈妈的这盏灯还没有点起来,他怎么先走了?

尽管一夜没有睡,体力消耗又很大,我怎么也睡不着。

1995年5月17日 阴 四级风

万幸中的万幸,忠良竟然还活着,救援小组找到了他。

我是昨天下午才知道这个消息的,俞大龙打来电话,说:“老齐,奇迹发生了,最后一个人找到了,而且还活着。”我高兴地从床上蹦下来,连忙跑到医院去看忠良,可是他冻伤很严重,已经与其他几个冻伤严重的人一起转到西安的大医院去救治了。

我找到参加救援的人,他绘声绘色地讲了过程:“我们出去没有多远,天就亮了,远远看到雪地上有个黑点。起初我们以为是雪融化后露出来的石头,这个地方已经被上百人反复找过了,怎么还会有人?可是走到近处一看,真是个人,半卧在雪地上一动不动,穿着一件棉工衣,一只鞋没有了,只穿着袜子,脸、手、脚都是灰黑色的。大家以为他已经死了。没想到他突然睁开眼睛,说:‘没死,来,扶我一把,让我站起来。’我们赶快把他扶起来,想背着他走,可他不让。说:‘我的鞋丢了,弄块布给我包包脚。’我们剪了一块大衣上的布给他包脚。他说,‘我在雪地里冻得时间太长了,恐怕手脚都已经冻坏了,所以要活动活动。’我们给他喂了几口水,吃了口干粮,他就让我们架着他往回走……那是个大英雄啊,将近2公里的路硬是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路上还不忘问别人都回来了没有,说出了这么大的事他有责任,是他没有考虑周全。”

我真心佩服忠良,遇到这么大的灾难,还能如此从容,还知道保护自己的手脚,换作别人,不知道会怎么样呢,甚至换上我,恐怕也坚持不到救援队来。想想当年,我们一块从学校来柴达木盆地被困在半道上,忠良发牛脾气,想自个儿走了,如今却变得这么坚强,我为有这样的朋友骄傲。

忠良,你好好治疗,祝你早日康复。

1995年 5月19日 晴 二级风

这场被称之为“5.15”的雪灾事故真是太惨了,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冻死了12个人,冻伤了30多个人,这一事故震惊了油田的上上下下。

总部派来调查组,对事故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根据各方面的情况,认定是两个因素造成了这次灾难。其一是突发恶劣天气。5月中旬,这里的温度一般都在七八摄氏度,高时也只有十多摄氏度。查询历史气象情况,也没有下雪的记录。正因为如此,所以出野外干活的人一般都只穿小棉衣,但大多数人为了干活方便,连小棉衣也没有穿。在被调查的十多个人中,仅有一人当天穿了小棉衣,穿小棉衣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当天有点感冒,身子有点冷。另外,气象部门也没有给出及时的预报。到气象部门了解情况,气象部门说这是由于山脉、地形的特殊构成形成的特殊天气状况,只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发生,来得快去得也快,极为罕见,目前没有能力进行预报。其二是地形复杂。大东墙以西地区完全由大大小小的风蚀残丘组成,风蚀残丘形状基本差不多,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极容易造成迷路。风蚀残丘之间都是厚达几尺的黄沙,正常情况下在上面行走都要比在马路上行走多一倍的时间。下雪后,行走更加困难,说得通俗一点,当天回来的人是一点一点挪着走回来的。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最后7 个人之所以能够回来,是因为他们是一个班的,有组织,还有一个有强大意志力的班长。

有个叫张木根的工人对当时的情况记得很清楚。他向调查组讲述了当时的细节:“我们班在最里面测量,比别的班多走了好几百米,刚开始下雪,大家还以为一会儿就过去了,没在意,可是雪越下越大了,很快地上就有了积雪,周围的小山包也看不清了,班长汪建超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后说:‘不行了,得赶快往回走,往回走的时候不要乱,一个紧跟着一个。’我们就顺着来路往回走。赵晓明爱护工具,还把工具扛上了,让班长骂了一顿,‘扛上工具你怎么走,这不是要拖累大家吗,快把工具放下,丢不了。’刚开始走,还走得快些,可没走多远,鞋子就沾满了雪泥,走得越来越慢。走一阵子,班长就挨个喊大家的名字,看人少了没有,要是有人掉队了,班长就让大家等一会儿。雪地里不好认路,半道上我们迷了路,往北走了好一阵子。这雪要是再下,我们就全都要死了,幸亏雪停了,我们发现走错了方向,才调头往东走。走到天黑后,又冷又饿又累,我们都躺在地上不想走了,班长不准我们休息,让我们接着往前走。我说:‘班长,我累得走不动了,让我躺一会儿,躺5 分钟我就起来。’班长骂我说:‘休息个啥,你休息5 分钟就再也见不着你爹娘了,快往前走。’班长又喊又骂,叫起了我们10 个人,只有‘小江西’任班长怎么骂、怎么喊都不起来,他说,‘我一定要休息20分钟,攒足了劲儿一会儿就追上你们了。’班长和老黄把他架起来,刚松手他又躺下了。没办法我们只能让他留下。又走了一阵,李大木和李国立不见了,班长喊也没人应,想回去找,那时候谁还有力气往回走?听说‘小江西’、李大木和李国立离我们都不太远,要是他们坚持跟上走,就不会死……”

我真佩服这个班长,如果没有他,很可能一个人都回不来了,但我没有见到他,因为严重冻伤,他转院到西安的大医院去了。

摘自《南八仙》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