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昆仑的来历及所在

2019-05-16《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原文地址

昆仑的来历及所在

文/李文实

昆仑在《山海经》中夹杂了许多神话,故其所在飘忽无定,这是由于当时中原人对我国西部地理尚很模糊所致。到了《禹贡》成书时代,人们的地理知识和概念,较为充实和明确,因而昆仑的地望已大致可寻,虽后世仍有聚讼,那也只是各个时代的研讨或由远而近,或由合而分,或虚实交閧,或因地异名而已。总之,由于近世交通路线的开辟,科学仪表的发明,地理学科的进步,更通过中外学者的考察研究,这个问题,已基本获得解决。我这里所要考释的仅是个别枝节和遗留问题。

《禹贡》九州中,雍、梁二州地域最阔,其西极均接现在的青藏高原,因此所谓“荒服之外”,所谓“西戎”“临羌西”,皆浑括言之,自不似现在的有区划经界可寻。(梁州与雍州相接,在本文有关三危问题的探研中,将涉及梁州地域,因略作比附。)地理概念,与时更新,就现在的认识和历来实地考察的结果而言,汉代人的记述,还是为昆仑、析支、积石、三危等地的所在,提供了方位和一定的依据。更经自唐历元、明、清三代对河源的实地考察,不只河源问题获得基本解决,同时昆仑、积石等山脉的勘定,也相应地得到了落实。河源问题,在解放以后,终于彻底勘察清楚,不论是约古宗勒曲(锅样盆地河 )或卡日曲(铜色河,亦即红水河),只是一个地理学上待定的问题罢了。就河源以求昆仑的所在,是自古以来的成规,现在河源定了,昆仑也自无须旁求了。

按近代以还的地理学上的划分,昆仑山脉自帕米尔高原蜿蜒东走,沿新疆、西藏间直入青海界,长 2500 余公里,其主峰巴颜喀拉和支脉唐古拉(南)、积石山 (中)、祁连山(北)均在青海省界内。西汉时所谓“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的于阗南山,即今昆仑山脉的西梢。虽然把河所出也追溯到于阗,引起后人的訾议,但以于阗南山为昆仑,则与后世的考察不背。唐时刘元鼎为吐蕃盟会使,寻河源,逾紫山,蕃名闷摩黎山,即今之巴颜喀拉,为昆仑山的中峰。清康熙时侍卫拉锡奉命探河源,登鄂敦塔拉高山视星宿海之源,其回奏说:“周围群山,蒙古名库尔滚,即昆仑也。”同时戴名世《穷河源记》,则作“群山四周,土番名曰库而棍,即昆仑也。”(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一〇)又齐召南《水道提纲》引阎若璩《书经地理今释》谓:“(枯尔坤)山在今西番界,有三山,一名阿克坦齐钦(按蒙古语谓骟马为阿尔坦,齐钦为牧马人,意谓牧骟马处),一名巴尔哈(按蒙古语谓小为巴哈或巴噶 ),一名巴颜喀喇,总名枯尔坤。”(蒋天锡《尚书地理今释》亦同 )戴、阎两家的记载,盖均得之拉锡的奏报,在当时俱为新见。后经乾隆再遣使探察,便敕编《河源纪略》,为历代及清世探察河源的总结。其卷一、二《质实》四也说:“按鄂敦他腊诸山,自巴颜哈喇山东行,其北支莫大于阿克塔齐沁山,东北支莫大于巴尔布哈山,土人以此三山崇峻,俱呼为库尔坤山,即昆仑之转音也。”所谓库尔棍、枯尔坤、库尔坤,均昆仑一名的异译,也即是昆仑的音转。这里是以巴颜喀拉山为主体而言的。按阿尔泰语系蒙古、突厥语族,巴颜意皆为富庶,喀拉(或哈拉)意为黑,翻译成今汉语是富庶的黑山,如是则昆仑语源当来自阿尔泰语系。称黑为昆仑,在晋时已然。《晋书·后妃传》下云:

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晋书》卷三二《孝武文李太后》)
则“昆仑”之意谓黑,不独唐宋以来为然了。据我所见,青藏高原上大山,就是在晴天,多是黑雾迷漫,特别是草盛或有林木的高山,尤其如此。草盛林茂是游牧区人民之所依,故以其为富饶的象征,巴颜(巴燕、伯颜、巴音)这个冠词,就是缘此而来。巴颜喀拉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古所谓河出昆仑,若舍去潜源说,当以此为最确。今藏语犹或称为扣罗让卧,容是后起,但扣罗仍属昆仑的音转。

昆仑山脉至青海西界分为三支,北支为祁连山脉,贺兰山、阴山等属之,所以古人曾以祁连山为昆仑;中支即为巴颜喀拉山,积石、岷山、秦岭等属之,所以自唐以来又多以积石为昆仑,积石今俗称玛沁雪山,藏语阿尼玛卿山,《河源纪略》称阿木奈玛勒(勤)占木逊山。阿木奈今译阿尼,意为古老或远古;玛勒为玛勤之误,今译为玛沁或玛卿,意为黄河上之山;占木逊则连河源鄂陵、札陵海而言,现在的名称,则把这个缀词去掉,意译为古老的黄河上之山。又阿尼或译阿米,为一般山神的通称。

关于积石一名,我曾依据今小积石山北端有阿米吉日(或译吉里)的称谓,颇疑积石或为羌语,抑或为析支的异译,然此只属悬猜,并无佐证。今按《禹贡》积石与析支并列,则积石非羌语的音译,已很明确。后读顾颉刚先生《昆仑和河源的实定》(《历史地理》第三辑 )引丁谦《积石山考》有云:

《山海经》言积石者四,……夫山称积石,玩一积字已有人力所成之意;而《提纲》(按指齐召南《水道提纲》)记噶达素齐老仅高四丈,正与人力所成情形相合。……意禹当时治水至此,特于小山之巅砌石成峰,以为导河经始之标识,犹今蒙古人积累巨石以分疆界,名曰“鄂博”是已。惟年代久远,土人不知古事,故以“落星石”呼之。然则噶达素齐老谓即《禹贡》积石,……殆无一不相合者。(《穆天子传考》)
噶达素齐老是否为禹所积石,兹姑不论,而积石原为汉语,则勿庸疑。所谓“鄂博”,藏名“拉泽”,为蒙藏民祭天和赛会之处,随处俱有,有时还以此为部落间草山的经界标志。因此我的看法是积石之名或即由此而来,唯所谓禹所积石之山,当概指这一地区的地理景观而言,而噶达素齐老为巨石,未必即为禹导河时所立的标识。昆仑南支为唐古拉山,横断山、南岭等俱属之。唐古拉即藏语当拉的蒙译,直译为当岭,“当”应即党项之“党”的别写,向无昆仑的称谓。
  如上所述,则知《禹贡》昆仑,已脱其假想的神话色彩与朦胧状态,而有具体实地可指。

摘自《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