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青藏公路之父”背后的故事,有几人读懂了?

2023-05-26文/姜峰原文地址

“青藏公路之父”背后的故事,有几人读懂了?

文/姜峰

这是一个青海人耳熟能详的故事:1954年,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凭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用7个月零4天修通了从格尔木到拉萨的青藏公路。因开拓之功,慕生忠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

这样中规中矩的主流叙述,相信你已经听过很多遍。我并不掌握更多的内情和秘闻,但我想给你讲点不一样的——通过解读现有史料中的春秋笔法、草蛇灰线,为你揭开隐藏在主流叙述背后的历史真相,比如:

60多年前修筑青藏公路,如此艰巨的工程,到底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意志,还是慕生忠一个人的坚持?

慕生忠当时的职务是什么?修路是他该管的事吗?

修路计划本来已经夭折,慕生忠又用了什么办法、承担了多大的政治风险,才让工程起死回生?

即便重新上马,你可知道,当时的修路方案其实是个“半拉子工程”?

青藏公路最终如愿修通,而慕生忠的后半生又为此付出过多大的代价?

本文的解读,全部依托于格尔木市慕生忠将军纪念馆里公开展出的官方史料,绝无戏说演绎的成分。

读懂了史料背后的真相,你会发现,与筑路大军们的战天斗地、无私奉献、英勇牺牲相比,决策者的果决、坚毅、智慧和担当同样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否则,青藏公路的诞生恐怕会推迟很多年。读懂了主流叙述背后的故事,你会对这位青藏公路之父、对筑路先驱们、对甘当路石的新中国建设者更加肃然起敬。

黄河源头有个鄂陵湖,湖边有个迎亲滩。

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松赞干布就是在这里接的亲,并且摆下了盛大的迎亲宴席,载歌载舞三个月,然后“与子偕行”,去往拉萨。

这个传说靠谱吗?我们不得而知。文成公主从青海怎么去的西藏,到现在都是学术界的一个谜,学者们猜测有4条路线,可都没有压倒性的证据。但起码途经黄河源头的这条进藏路线,是大大的不靠谱——1951年8月,一支首次挺进青藏高原的部队,一边探路一边行军,就是从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方向,跋涉了3个多月才最终抵达拉萨,途中还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骡马——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从青海进入西藏的部队,慕生忠就是这支部队的政委。

从青海方向进藏,当时不仅没有一寸现成的道路,甚至连一条靠谱的路线都没有。

这支部队里随行的,就有负责探路勘察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发现,黄河源头这条进藏路线虽然地势开阔、坡度平缓,但都是泥沼地带,地形复杂,修路不仅难度大,而且造价高,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一次天路之行,其艰险程度,给慕生忠留下了深刻印象。

赴藏前,他是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民运部,是战争年代我军的一个重要部门,主要负责与地方联系部队所需生活资料的供给和兵员补充等工作,是粮草官、征兵官。能在这个岗位干的,想必都是胆汁质性格的人,精力充沛,不怕困难,善于沟通,擅长动员。

入藏后,他任西藏工委组织部长,还是与人打交道的活儿。按理说,他的工作职责跟修路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特殊的历史机遇,让他第二次感受到天路的艰险——1953年春,上级决定成立西藏运输总队,负责把粮食补给及时安全送上高原,而干过粮草官的慕生忠临危受命,担任起运输总队的政委。

上次进藏用的是骡马,结果损失惨重。这次运输总队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先后购买了27000峰骆驼(占到了当时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雇佣驮工2420名,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骆驼队向拉萨运粮。

可走哪条路线呢?沼泽遍布的黄河源区,再不敢涉足。一番打听,得知曾有商人的马帮,走到柴达木盆地西南方一个叫“郭里峁”的地方,那里有一条从昆仑山里流出来的河,沿着河道向南就能越过莽莽昆仑,再途经可可西里、唐古拉山,最终可以到达拉萨。

第二天,慕生忠就叫人找来了一张马步芳时期留下的地图,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南角,还真发现了一个小黑点,上面标着“噶尔穆”。噶尔穆是不是就是商帮说的郭里峁?他又让人去问牧民,得到的答案让人振奋:噶尔穆是蒙古语,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郭里峁也有一条河,就是同一个地方没错了。

兴奋的慕生忠,立即派人骑着几峰骆驼去找噶尔穆。可找了很长时间,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南角倒是发现了从昆仑山流出来的河,可河道附近都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连一个村庄、一间房子、一个人影都见不到。

于是,慕生忠亲自赶到了现场,只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纠结于哪里才是噶尔穆、噶尔穆到底存在不存在。毫无头绪之际,慕生忠表现出了决策者的果断——他当场拍板,撂下一句话,结束了争论:“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噶尔穆!”

第二天,大家醒来时,发现帐篷外面立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就写着:噶尔穆。这里,成了今天格尔木市主城区所在地。

骆驼大队从这里出发,一路向南,最终成功将救命的粮草送到了拉萨——这条路线,就是今天青藏线的雏形。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又出现了:骆驼是“沙漠之舟”,负重好、耐力强,但是习惯吃长得比较高的草,而雪域高原的草都长得很低,且量少,运输队以运送物资为主,不可能携带过多的草料,骆驼们就不得不弯下脖子去啃地上的草皮,一个个都瘦成了骨头架子——最后,数万斤的粮食运到了,但损失了4000峰骆驼,仅仅一趟的折损率就高达15%。

这样下去,如何得了?慕生忠已经极富前瞻性地意识到:西藏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撑,而青藏高原并不适用原始的运输方式,必须靠货车——想开货车,必须修路!

他是个有心人:运粮的同时,他又安排副政委任启明组建了一支探路队——赶着木轮马车,实地勘测,探探从格尔木到拉萨能不能修一条青藏公路?

有勇有谋,慕生忠的这种性格特质,在他早年的革命生涯里就已体现出来。

他是陕北人,20岁就参加了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革命斗争。残忍的反动派,将他一家四口人都杀害了,还曾悬赏10万大洋捉拿他。慕生忠可不是吃素的,他在家乡拉起了一支游击队伍,倒是砍下了很多反动土匪的头颅——这种敢做敢当、有仇必报的做派,非常像影视剧《亮剑》里的那个李云龙。而且,在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高压下,还能坚持举红旗、打游击,慕生忠显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必然具备胆大心细的性格。

1954年1月底,探路队传来好消息:从格尔木经昆仑山、唐古拉山去往拉萨的这条路线,“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山虽高,坡度缓,河虽多,水不深”,是青海与西藏间修筑公路的最佳选择。

接到电报时,慕生忠恰好正在北京开会。他二话不说,当即去国家交通部登门拜访,直截了当地提出想修一条青藏公路,希望交通部门领导多少批点钱。

慕生忠的回忆文章里,记录了双方展开的一场神对话——

交通部门领导:“在青藏高原修公路?这是件大事,我们作为主管部门,从来没有安排这项工程呀!”

慕生忠:“所以我才来要求的呀。”

国家当时根本就没有修青藏公路的规划和安排,慕生忠却主动提出这么宏大的一个构想,你说他胆子大不大?况且,他当时的职务是组织部部长,与公路建设不沾边,如果非要说有关系,那只不过因为他是运输总队的政委,上级让你搞后勤,可没让你修路啊,你说他是不是“多管闲事”?管就管吧,还如此理直气壮,而且张口就要钱——你说慕生忠这个人,是不是像极了李云龙?

意料之中的是,国家交通部门回绝了慕生忠的请求。理由并非因为他不按套路出牌,而是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一五”计划也刚刚启动,百废待兴,国家财政实在拮据;此外,当时康藏(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公路已经动工,既然川藏方向的通道正在建设,那么青藏方向的通道是不是可以先搁一搁?

慕生忠明白,这一搁,就不知会搁多长时间了。在国家交通部门吃了闭门羹,他没有放弃,而是“另辟蹊径”,与西藏工委主要领导一起,去找刚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老首长彭德怀汇报。

这一次,慕生忠也很明智地做了一点儿妥协,既然修建青藏公路有困难,那先修从格尔木到可可西里这一段,看我们能不能做到?彭老总听后很支持,认为从国防角度看,修这条路很有必要,他让西藏工委写一份修路报告,由他转交给周恩来总理。

短短几天后,周总理就批准了这份报告——青藏公路项目峰回路转,国家拨付了30万元经费,支持先修格尔木至可可西里段——意思是,先看你这一段修得好不好,再说后面的事。青藏公路上马之初,其实是个“半拉子工程”。严格说,这一段只占到格尔木至拉萨的四分之一里程。

报告批了还不算完,慕生忠又去找彭老总寻求支持,潜台词是“人家周总理都批了,老首长您不赞助点儿?”彭老总于是又指示西北军区,支援了10辆十轮大卡车还有工兵、炸药、铁锹、十字镐等人员物资,慕生忠这才满载而归——你说他是不是很擅长讨价还价?

后来,慕生忠在回忆时经常提到这件事,“没有彭老总,就没有青藏公路!”

其实,如果没有慕生忠的远见、坚持与灵活,青藏公路的修筑恐怕会推迟很多年。

然而,这种“另辟蹊径”、越级汇报,却犯了行政体系的大忌——主管公路建设的交通部门否定了你的提议,你却找更高级别的领导去汇报,甚至直接把报告递到了国家总理手里,岂不是不把主管部门放在眼里?而且,国家总理最后还批准了这个报告,那当初否定过这个提议的主管部门,是不是被打脸?如果你是主管部门的领导,你对慕生忠的印象会如何?

当时的慕生忠,已经年过不惑,这点人情世故,他自然懂得。然而,为了修路,他甘愿去得罪人。主管部门否定慕生忠的提议,也是出于公心:当时国家财力确实捉襟见肘,何况康藏公路已经在建。而在工程确定上马后,各级各部门的人财物支持也迅速到位,并没有人在中间使绊子——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

国家批准了个“半拉子工程”,慕生忠明白,从格尔木到可可西里的这段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格尔木至可可西里段在昆仑山北麓的雪水河破土动工,慕生忠亲自担任筑路总指挥——从他最早去国家交通部门提出想法,到工程正式动工,中间只隔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这就是新中国建设者们只争朝夕的速度和效率。

后面的故事,想必大家比较熟悉:

上千人的筑路大军开赴荒无人烟的高原,慕生忠同大家一起住帐篷、喝冰水、啃干馍;

他们用十字镐,一镐一个火星地敲开了昆仑山坚硬的沙渍石;

他们用土办法,仅花三天时间就架设了大裂谷的木桩桥,慕生忠亲自坐车驶过去,以身试险检验桥的质量……

筑路者的建设速度也是惊人的:7月22日,汽车就开到了可可西里,亘古无人区,留下了第一履车轮印。

慕生忠立即电报北京,提出继续向前推进,一鼓作气将青藏公路全线修通的想法。这一次,他们的努力换来了国家层面的鼎力支持:200万元经费,100辆大卡车,1000名工兵。

筑路大军的规模为之一壮,接下来,一个又一个空白被填补:10月20日,汽车开上了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消息传到北京,周总理非常高兴,还专门派了慰问团前来慰问。11月11日,公路修到了西藏北大门那曲。12月22日,最终修到了拉萨——这项前无古人的伟业,在一年之内,就变为了现实,这就叫“敢叫日月换新天”。

12月25日,青藏公路与康藏公路同时通车,在拉萨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这一天,毛泽东主席非常兴奋,特地将自己的生日提前一天过,以示庆祝。毛主席指挥过千军万马,如果他知道,青藏公路这场硬仗本来不在计划内,而是慕生忠主动谋划、顽强推进才拼出来的胜果,那他应该更高兴——这样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将领,哪个统帅不喜欢?

从格尔木到拉萨的青藏公路有1200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跨越了昆仑山、唐古拉、沱沱河等高山冰川,慕生忠等筑路先驱们仅用7个月零4天就完成建设,彻底改变了西藏长期封闭落后的状况,使内地进藏时间由历史上的3~5个月一举缩短为当时的半个月左右。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以前,“天路”这一桂冠是属于青藏公路的。这顶桂冠,属于居功至伟的慕生忠,更属于每一位青藏公路的建设者、支持者,还有那些将生命献给筑路事业的烈士们。

1955年,慕生忠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当年在格尔木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被保存至今,并称为“将军楼”。后来,人们更习惯尊称他为青藏公路之父。

孩子的名字,往往都是由爸爸起,就从这一点来说,慕生忠都是当之无愧的父亲——青藏公路途经的地方,往往是人迹罕至之所,更没有现成的地名。然而,为了施工方便,有必要给一些关键节点起上名字。没想到,戎马半生的慕生忠,文化底蕴也不差,他给很多地点起的名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颇具雪域高原特色,得到了广泛认同,一直沿用至今——这些地名包括昆仑山里的西大滩,进入可可西里第一站的不冻泉,往南走的五道梁,沱沱河前的风火山——这些地名,在本书后面对可可西里的讲述中会反复出现,对走过青藏线的朋友们来说,更是耳熟能详。记得,它们都是慕生忠起的。

今天的青藏公路,即在慕生忠筑路基础上改建而成

我想,一个人,一辈子,能干成这一件事,就足以青史留名了。

而慕生忠与青藏线的一生纠葛还没有完。

青藏公路的修通,令青藏铁路建设也提上日程。1958年,国务院特地批准组建了青藏铁路工程局,慕生忠又一次承担重任,兼任起工程局局长。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被错误地打倒,修建青藏公路时得到过彭老总关键性支持的慕生忠,也因此被批判成“彭德怀的黑干将”,从此沉沦了整整20年。

这期间,他也担任过领导干部,但因为政治上受牵连,所以想干的事情没有一件能干成;他也住过“牛棚”,也曾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特别在十年“文革”时期,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每天就蜗居在卧房兼客厅十几平方米的斗室里,每天就是来回踱步,踱了十年。墙上,贴着一张地图,地图上的青藏线被他用红笔画得很粗很粗。

直到1979年,彭德怀恢复名誉,慕生忠也得到平反。此时,他已是白发苍苍的69岁的老人。经验最丰富、最想干事情的20年,再也追不回来了。

坎坷的境遇,让慕生忠的情感与青藏线更加牢牢地刻印在了一起——一生荣辱,皆系此线。

1982年,他终于又回到了心心念念二十余载的青藏公路。站在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已经古稀之年的他嘱托了后事:“我死后,你们把我的骨灰撒在昆仑山上,让隆隆的车声伴着我长眠。”

1993年,慕生忠已经83岁高龄了,他不顾子女和孙辈们的再三劝阻,又做了一个“任性”的决定:再回格尔木!——老人可能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当年那几顶帐篷,已经变成一座迅速崛起的戈壁新城,这位老将军和很多留在当地的老朋友谈笑自若,唯有到了将军楼前,他默默站了10分钟,热泪盈眶——这里是当年建设格尔木、修筑青藏公路的指挥所,重回故地,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转身离开时,他向周围人留下一句话:“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来青藏线了,如果马克思要见我,我一定还会回来!”

将军楼旧址,格尔木市最早的楼房

一年后,老将军逝世。他回来了——遵从遗愿,子女们将他的骨灰送回了格尔木、青藏线、昆仑山。沿途的司机,那都是打小听着慕生忠故事长大的,如今听说是老爷子魂归天路,全都主动停下车,靠边让道。那一天,喇叭声响彻莽莽昆仑。

中国有很多将军,能够被几代人记一辈子的,慕生忠算一位。

青藏公路之父,千古!

摘自《走过青海》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