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为什么是三江源(下)

2021-09-16摘自《源启中国》原文地址

为什么是三江源(下)

文/古岳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据说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首先提出。1832年,他在旅行的路上,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荒野的影响深感忧虑。他写道:“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一些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在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之后,这一概念被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意思可理解为自然保护区的一种更高形式。

1916年美国《国家公园事业法》规定,联邦政府承担拥有和管理国家公园的责任。后来国家公园系统的目的在法律上规定为:“保护景观、自然物体和野生动植物,在一定条件下为人们提供消遣,同时在利用中不使之受到损害。”

1969年国际自然及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正式接受美国的概念,并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公园应是纯自然的,具有美好的景观或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不得有人工的开发和改造;二是国家公园必须属国家所有,至少应由国家统一管理,保护是主要目的,在严格的控制下也可用于公众娱乐。

美国著名的电影纪录片制作人伯恩斯说:“如果指出一个我们建国以来出现的最佳创意,那么国家公园可谓当之无愧。如今,在近200个国家里一共有将近4000个国家公园,这个数字本身就应该说明这个设想是多么成功。”

《美国国家公园21世纪议程》中也明示:“我们国家的历史遗迹、文化特征和自然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国家意识的能力。这应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核心目标。”

我以为,这些话同样适用于三江源国家公园。

中国开始设立国家公园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大多限于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后来还设立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后来,又有了别的类型的国家公园——这样的国家公园在青海也有多个,譬如阿尼玛卿和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譬如互助北山和黄南麦秀国家森林公园,譬如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而真正具有国家景观意义和地球生态体系特殊价值的国家公园还未出现。

因为,此前设立的国家公园具有领域性或专业性的限定,也就是说,它是国家在某个具体专业领域或生态区域内设立的专门国家公园,其自然景观意义、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取向相对单一,虽然具有国家公益性特征,但并不具备国家整体精神象征意义和民族文化内涵。多年以前,国家林业局曾在云南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随后,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环保局还曾在黑龙江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仅限于国家部委与地方的试点。

各种迹象表明,至少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出台之前,无论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是在民众层面上,对国家公园的体制以及文化内涵,我们还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认知和共识,要“形成共同国家意识的能力”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也正是为什么要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原因。

说白了,国家公园到底是什么?或者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最终建成以后,它又该是个什么样子?它跟一般的公园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与以前的自然保护区或其他类型的国家公园——比如森林国家公园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还有,它该怎样管理?谁来运营管理?谁是国家公园的主体责任人和所有者?国家公园与以前属地之间又是个什么关系?国家公园与其所在地政府以及园区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又该怎样妥善处理?还有,如果要保护,那么到底要保护什么?怎么保护?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关系又怎么协调?等等。

对所有这一切,之前我们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才要试点,才要探索,不仅三江源要试点,所有拟建的国家公园都要进行体制试点。它最终要完成的是一个可以在国家层面普遍推广的模式规范,包括对国家公园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的系统性架构,为之赋予共同的国家意识和整体的民族情怀。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的是国家的使命、民族的重托、历史的重任,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寄予更加着重于未来意义上的中国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而也更加着重于“世代传承,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绝不是要通过体制试点去改变三江源所呈现的自然之美,而是要探索一种能让自然之美(或自然资源)永久保育和延续的方法和路径。在未来,中国一定会有很多国家公园,但三江源只有一个。其他国家公园也在体制试点,试点成果也一定会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每个国家公园也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成果经验,三江源也一定得有只适合于三江源的方法和路径。

说到底,能在三江源生长的植物在别的国家公园很难存活——这话,反过来讲也一样;一直在别的国家公园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到了三江源也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某种意义上,国家公园可以被看作是国家整体的一个象征,它承载着全民族的灵魂、希望以及恒久的家园理想。这是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的人在为子孙后代设立一座永久性的自然殿堂,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势必会成为民族精神品质的一个显著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代中华儿女所能赋予它的精神文化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和深厚,从而成为整个国家和民族乃至世界和人类永久性的自然资源和精神文化遗产。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国家公园。我们把三大母亲河的源区变成了国家公园,诚如缪尔所言:“没有任何人工的殿堂可与之媲美。”

我们有理由秉持这样一个信念,就像我们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和自豪一样,很久以后,每一个中华儿女依然会为他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和自豪。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也许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以往自然生态保护已有的模式,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

总结汲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之后,一个全新的自然保护模式日渐清晰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时代大幕已经拉开。这是未来中国生态文明之路最生动的伟大实践,它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无疑也会超越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光辉的一页。

长远地看,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时代意义的壮举,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面对大自然,我常常会想一个问题。

人类何幸?大自然竟如此厚爱,却无所图报!

大自然又何以如此悲悯?即便人类极尽伤害,仍施以仁慈哺育!

这绝非人道所能及。斯为天道乎?

我越来越觉得,人类文明以往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将大自然排除在伦理纲常之外。一个没有了天地万物为根基的伦理体系是有根本缺陷的,是不符合天道的。逆天而行是条不归路,终将走向末路。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马丁·里斯说:“其实星辰离我们的距离远比您想象中的近。那里的自然法则和地球上的一样,只是应用条件很极端。无论如何,宇宙也是我们的生活场所。我们与曾生存过的人类一起仰望星空,而最终我们都会变成星尘。”

由此想起法国诗人普列维尔《公园里》中的句子:“一千年一万年/也难以诉说尽∕这瞬间的永恒∕你吻了我∕我吻了你∕在冬日朦胧的清晨∕清晨在蒙苏利公园∕公园在巴黎∕巴黎是地上一座城∕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把这首诗套用在三江源,后面几句就可以写成这样:

在夏日迷人的黄昏

黄昏在三江源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地上的第三极

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

三江源国家公园就要开门迎客了。

各族中华儿女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将如期而来,尽享高原灿烂的阳光和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此前从未到过三江源的人很难想象它的模样。按一般的思维逻辑,他们会首先想到这是一个公园,会在脑海中搜索自己曾经去过的那些公园,进而猜想,它会像哪个公园?及至进入园区,徜徉流连,他们会发现,它与所有的公园都大不一样。

也许正好相反,通过各种影像画面,人们对它早已有了深刻印象——正是刻在脑海中的影像画让他们走进了三江源,但一个真实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远不止于影像画面。实际上,那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语言可以描摹的壮阔与渺远,无尽的苍茫与悲壮肆意弥漫成一种震撼,铺天盖地。

你会在公园里看到一望无际的荒野,会看到成群的野生动物——比如藏野驴、藏羚羊、藏原羚;会看到湛蓝的天空,会看到清澈见底的大湖,会看到冰川和雪山——即使七月流火的季节,视野尽头也会有一列雪山光芒万丈。会看到开满山坡草地的野花——那都是你从未见过的花朵,其中有不少至今还没有命名……

一眼望去,你定会在心里嘀咕,如果流连期间,即使用一周的时间,你也不一定走遍三江源国家公园三个园区中一个园区的一角。

如果运气好的话,你还会看到狼、棕熊、雪豹这样的猛兽,会看到旱獭、荒原猫、兔狲、藏狐这些憨态可掬的古灵精怪……当然,还会看到羊群——也已经难得一见了,会看到野牦牛和牧人放养的牦牛——要知道,棕熊和牦牛曾与冰川期巨型披毛犀一起生活在这里。它们和人类一样,是有幸躲过最后一次冰川期大灭绝繁衍至今的几种动物之一。

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也许还会留意到一些丰富多彩的古老生物,比如色彩绚烂的地衣类。它们几乎随处可见,在地表、在岩石、在木本植物的表层,甚至在冰面上的碎石子都能看到它们的踪迹——记着,河谷岩石上的红色地衣最为好看。别小看它们悄无声息的样子,它们可是地球所有陆地生物的祖先,生物登陆以后,它们是陆地最早存活的生命,距今至少已经有四亿年以上的生存历史,其岁数甚至比青藏高原还要大很多。

如果你运气再好一点,也更为细心,说不定,你还会发现一些新的物种,让生物学界从此记住你的名字。迄今为止,包括三江源在内的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依然不够深入精细,很多空白点有待进一步填补。我的建议是,仔细留意那些开花植物,因为它们最吸引眼球。此外,要时刻留意身边出现的每一只有翅目或别的昆虫,它很可能第一次被一双人类的眼睛所注视。

你感觉自己走进了冰川期末期欧亚大陆腹地的青藏高原。甚至会恍惚,自己是否穿越到了侏罗纪时代,走进了历史时空。

如果你感觉到了这些,并为此震撼惊讶,说明你已经走进国家公园——一个象征国之家园的地方。一扇门已经为你打开。

可以说,这是一扇回家的门,一扇回归自然的门。

你在国家公园看到的情景也许就是地球家园曾经的模样。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祖先们生活过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故乡。所有地球人类都有三个故乡。一个是自己出生的地方,那里有你的童年记忆;一个是祖先们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你祖先的童年;另一个则是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

对中华民族乃至地球人类,三江源至少包含了两个故乡的意义——后两个。

越来越多的考古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极有可能是早期人类最主要的起源地之一。显然,人类的祖先曾栖居在这高寒之地,又因为中国乃至东南亚众多江河发源于斯,它又称为人类心灵家园的精神高地。

这扇门也许会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与自然最终和谐相处的时代。

我越来越觉得,广义上的生态环境,理应涵盖整个大千世界,未来意义上的生态伦理体系也理应观照宇宙万物。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广义上的生态环境,除了自然生态,还应包括人文生态。如果说自然生态是大自然的造化,那么,人文生态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们共同构建了地球万物生态环境的魅力景象。

这些年,我不厌其烦地在重复一个话题,那就是生态伦理,一个将宇宙万物均纳入理论视野的伦理体系,我称之为天地伦理学或万物伦理学。其中,人类虽然仍居于重要位置,但已经不是中心位置,居于中心位置的是宇宙万物得以存在延续的根脉。如果此体系有个边际,那一定也是大千宇宙的边际。简单地说,如果以大千宇宙的边际画一个圆,那么,它就是处在最外层的一个圆。这个圆里面有无数个圆,假如离中心圆点最近的一个圆就是生物圈,所有动植物都在这个圆圈里面,那么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至少从数量上讲,它所占的比重只是一小部分,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每一个圆都有自己的疆界限定,像天体,每个圆既有自己的运行轨道,也有整体的运行规则或规律,老子称之为“道”,不可随意逾越,否则就会对其整体结构造成威胁和破坏,最终殃及自身,甚至祸及圆点,而那圆点则是根本。如果整个体系是一棵树,那个圆点就是树根。此乃天条,是大道,亘古以来,天地万物均受此约束。回过头来看,显而易见的是,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最先对此做出挑战并不断挑起事端的一定是人类——也许还有像人类一样的外星其他智能生物。

他们不甘心受到自身以外的其他约束,于是乎,不断越过界限,侵害到别的世界,继而对整体造成伤害。从人类所在生物圈而言,最先受到侵害并造成重创的就是动植物,之后是包括水体在内的矿物,之后是大地和天空以及空气……

从遥远的太空望向地球,它只是一粒几乎无法分辨的暗淡光点,而这个光点仿佛随时都会消失湮灭。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一号太空船拍摄到呈暗蓝色的这个微弱光点。杰出的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博士曾如此描述这个光点:

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那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高级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接着他还写道:“由于我们的低微地位和广阔无垠的空间,没有任何暗示,从别的地方会有救星来拯救我们脱离自己的处境。”“除了这张从远处拍摄我们这个微小世界的照片,大概没有别的更好办法可以揭示人类妄自尊大是何等愚蠢……这强调说明我们有责任更友好地相处,并且要保护和珍惜这个淡蓝色的光点——这是我们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园。”

客观地讲,现在我们唯一家园的处境不佳。我们必须自己拯救自己。

虽然,卡尔·萨根的精彩描述里没有提到人类以外的地球居民,但是,我们必须谨记,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自然万物的家园。

如果真要自己拯救自己,仅有人类之间的友好相处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就当下世界而言,国家公园也许是人类学会如何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最佳课堂,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更应该是一种理想的抉择。

而三江源是我们的第一个国家公园!

2020年5月至6月,在完成最后这一章文字的写作时,我一直在三江源行走和采访,听到过很多野生动物的故事,尤其是棕熊的故事。这段时间,从黄河源头到长江源头,至少发生过上百起棕熊进入牧民房子捣乱的事,仅玛多县就发生过数十起,还咬死了几十头牛羊,这样的事以前从未发生过。

人兽冲突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想掩人耳目,或自欺欺人,就必须面对。

所以,在这本书的结尾,我还是想回到有关棕熊的话题,讲三个小故事。都与棕熊有关,也有关人类。甚至可以说,这是人与自然的寓言。

第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棕熊捕捉旱獭的事。

旱獭是棕熊主要的食物来源。它要逮住一只旱獭,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是,去找到一个旱獭居住的洞穴,用蛮力几下把整个洞穴都扒开——这当然也是最笨的办法,等到最后,无路可逃的旱獭会自己跑出来。一看到旱獭,棕熊先来上一掌把旱獭打晕,然后才上手,提溜起来,顺手放到胳肢窝底下夹牢。可这时第二只旱獭也跑出来了,它又一掌打晕,又往那个胳肢窝底下去夹。夹住了第二只,第一只却掉在地上了。接着,第三只、第四只也跑出来了,它如法炮制……最后,一窝旱獭全都已经跑出来了,它以为全逮住了,胳肢窝底下却依然只有一只旱獭。过了一会儿,前面掉在地上的那些旱獭一只只苏醒过来,一溜烟跑了,它都没有留意。它把最后一只旱獭都逮住了,这就足够了。为此,它很得意。

第二个小故事,是我小时候听来的——

很久以前,一头公熊把附近村子的一个女人抓到自己的山洞熊窝里,与之一起生活。每天,棕熊都担心女人偷偷跑回家去,只要出去捕食,它就用一块巨石堵着洞口。后来,女人生了孩子,每天哺乳喂养,棕熊觉得母亲喜欢孩子。慢慢地,警惕心有所放松。一天,它出去觅食忘了把洞口堵上,女人放下孩子跑了。

棕熊抱着孩子一路找来。到了家跟前,不敢擅自闯入,就坐在门前不远处的一盘磨扇上,等。每天都来等,等了一天又一天。还大声喊叫:“熊妈妈,给孩子喂奶……熊妈妈,给孩子喂奶……”可仍不见女人出来。

再说,女人回家以后,一家老少也担心熊会找上门来,果然。每天有一头熊抱着个孩子坐在家门前,一家人出不了门。他们一遍遍商量怎么对付熊,一个人就说,今晚趁它回山洞的时候,我们就用火把那盘磨扇烧红了,它一来准会坐上去,烫死它。都觉得,这主意好。

第二天,熊又抱着孩子来了。一到门前,看也没看,便一屁股坐在那盘磨扇上。随着一声惨叫,熊站起来时,它屁股上的皮肉都站在磨扇上了。

它气坏了。双手举起孩子,一手抓着一条腿,直接把孩子劈成了两半。高喊道:“给,把你的一半还你,我的一半我拿走,从此你我两不相欠。”说着,它抱着自己的一半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

第三个故事,是我最后一次去三江源时听到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马帮长途跋涉的途中。马帮中的一个人脚上生了疮,又因行走感染,伤势越来越严重,已经无法行走了。他们只好用一匹马驮着他艰难前行,这样走了很多天,非但不见好,还越发糟糕了,已经危及生命,人都快奄奄一息了。大伙都觉得再这样下去,不但救不了他的性命,还会拖累大家,一起受罪。经过商量,大家决定把他留在那里。便找了一个山洞,给他留下了足够的食物,离开了。生死有命,他能否活下来,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马帮离开之后,对生已不抱希望了,他只有等死。

马帮离去不久,来了一只棕熊,他想,被一头熊吃了倒也干净。熊却没有吃他,熊围着他转了好几圈,之后竟然离开了。可第二天,熊又来了,嘴里还叼着一条人腿。熊把人腿放到他跟前,看他没反应,又离开了。第三天,熊又来了,这次嘴里却叼着几大块牛羊肉。看到他脚上都化脓了,熊开始用舌头舔那伤口……之后的很多天里,熊都会给他送来食物,还不断给他舔伤口。他发现,自己的伤口在慢慢愈合,身体也一天天变好。

又过了几天,他已经能站起来走路了。又几日,他已经彻底好了。于是,他想离开那个山洞,回到马帮和人群中去。可是,他走到哪儿,熊都跟着,形影不离。

一天,他来到一座山顶,看到一块摇摇欲坠的巨石,心生一计。他先是迅速跑过去用自己的双臂用力抱住那石头,用整个身子都做出用力支撑的样子。熊都在一旁看着,他坚持了一会儿,示意,让熊过去替他顶着,他要去找一块石头来顶住那块巨石,要不它会滚落下来,把他们(它们)都砸死。

熊过去顶住了,他却迅速逃离。熊一直顶着石头,不敢松手。他却逃之夭夭。过了一年,他想起这事,想回去看看熊怎么样了,毕竟它救过自己的命。

到那地方一看,他惊呆了。熊还在那里,还死死顶着那块岩石,但熊已经死了,跟那岩石几乎长在了一起。熊的身体已经僵硬,也像一块石头……

这都是以前三江源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

第一个故事,看上去,讲的是棕熊逮旱獭的事,实则大有深意,在讲自然法则,它道出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唯如此,旱獭才能不绝于世,棕熊方能繁衍生存。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人与熊,或者人与大自然的决裂。熊最终不堪悲苦,愤然而去,可留给人的又何尝不是一个苦果?第三个故事讲的则是人对熊或者人对大自然的背叛。对今天的世界而言,它意味深长。

故事中的“旱獭”“人”“山洞”“房子”“磨扇”“孩子”“巨石”和“熊”均具有象征意义,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对未来的人类文明或人与自然关系而言,也许那块巨大的“岩石”真的要滚落下来了,单凭人力或熊,都无力支撑,须得人与熊的通力合作才能渡过难关。也许人与自然和谐的奥义也深藏其中,人不可忘恩负义,亦不可背信弃义。

否则,绝难独善其身。而国家公园也许就是一块能顶住那“岩石”、以防其坠落或滚落的“石头”,是一个支撑点。

顶住了,人和熊都会安全。

写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

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修订

摘自《源启中国》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