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南凉国兴亡之建都篇

2019-07-10《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原文地址

南凉国兴亡之建都篇

文/李文实

南凉事迹,史书多详,本文欲论述的问题主要是南凉先后建都经过和乐都故城遗址的发现。

秃发氏于十六国时代,在今甘青两省境内建立南凉王国,为时只十八年,在中国史上是微不足道的,而在青海的开拓上,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我在这里所要论述一下的,是它建立过程中多次迁都的问题。

秃发乌孤初起时,由河西走廊移居廉川并筑了城堡,是他最早的根据地。由于当时河西走廊这个较为安定而又由居当时中西交通要道的地区,早有前凉张氏的经营,其后吕光又由西域回师占有其地,还有段业和河西鲜卑诸部的盘踞等,秃发氏一时很难在那里立下足来和那些势力相争衡。但河西走廊在当时的地理战略地位,仍是秃发氏想在这一地区建立基业所不可忽视的问题。廉川地居浩门河 (今大通河)下游南岸,背依乐都北山,负山面河,与河北的连城(今天祝自治县)相望。正是西汉时初置令居塞的地区,由廉川取道浩门(今河桥驿所在,非享堂),即有大道通广武(今永登),再由此西上武威,东下金城,这是就进取而言的;若就退保来说,以廉川堡为据点,向南进入湟水河谷,立足于乐都郡,东凭湟河,西依西平,南取浇河(可尽括河南地),北窥张掖,是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理想地带。不仅西平迤西水草丰饶,而且湟水河谷农林发达,发展农牧业的条件,比河西走廊还更优越。至于西通西域,南通天竺,还可以弥补河西走廊阻塞时的不足。高僧法显、昙无竭(法勇)、宋云等人,都是在当时经此往西方求经的,而乾陀罗人阇那崛多东来中国,也是经柴达木、西平、乐都到长安的。这说明今青海地区在两晋南北朝时即已是中西交通的孔道了。南凉建都于乐都,无论是在十六国争霸,或是在沟通中西往来与开拓建设湟水河谷及河南等地区来说,都是具有历史和战略意义的。

在今青海东部地区建立郡县,始于汉武帝时。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 ),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河西走廊,隔绝匈奴和羌人的来往,在浩门河下游筑令居塞。同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汉分别在今西宁市所在地筑西平亭,在今乐都县治之东置破羌县(今高庙镇)。汉宣帝时,赵充国又由金城渡河,取道今永登进入乐都。此后汉军西来,除金城一路外,又由枹罕(今临夏)或取道今永登,或取道今大河家渡河,经民和进入乐都。直到后凉建立乐都郡,这个郡治便设在乐都谷 (今引胜沟)口,也就是后来的鄯州(唐)、湟水(宋)、碾伯 (清)及今乐都县的所在地。

乌孤最初建都于此,是面对后凉势力的存在与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因为当时东、西、南三面的湟河郡、西平郡、浇河郡,既都在南凉控制之下,以乐都当后凉,则后方巩固,呼应灵通,互为声援。

乐都初名落都或洛都,是羌语谷口、沟口之意。隋唐以来的州治、县郡治及郡治,都在这个沟口上,这与当时老鸦峡尚非通道相关联。这个地方,从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上说,它是首先开发建治的地区,在这个基础上再西进,才有了西平郡、临羌县和西都县等。后凉建乐都郡,已昭示了这个地区的先进,而南凉建都,更显示了乐都在湟水流域的险固及富庶地位。

利鹿孤继位时,后凉已渐衰败,最后吕光也死了,利鹿孤遣将进屯昌松、莫口,后凉对乐都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同时西秦残破,且一度投靠南凉,南北两方面,都无后顾之忧。而这时的段业,在张掖已成为一支取代后凉地位的势力。等到沮渠蒙逊杀段业建立北凉时,他又成了南凉的劲敌。由张掖沿南山峡谷南侵,西平就首当其冲。可能即是由于这种局势的变化(和内部一些原因 ),促成了利鹿孤迁都西平的行动。魏晋时,西平郡治西都县,即今西宁市所在。它地居湟水与南北两河交汇之处,东凭湟峡(今小峡、大峡),西望金山,南依积石,北控祁连,近窥西海,远通西域,为古代西部政治、军事的重心。特别是河西有警,敌军取道门源,即可直下西平,而由西平北指,以偏师塞祁连山南口 (隋时称大斗拔谷,今名扁都口),则河西大军,无由得进。利鹿孤把都城迁到西平,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北凉的南侵,同时进一步开发经营湟水上游地区,以固根本。史暠建议兴学教胄,即在此时期内。

利鹿孤西平都城,据有关记载考察,当在今西宁市西郊古城台一带。今古城台西杨家寨有似帝王陵寝的土台一座,名曰虎台(或作武台,乃唐人避讳所改 ),相传为南凉王阅武之坛的遗迹。

傉檀称凉王后,或鉴于西秦的崛起,也为了与蒙逊争凉州,又把都城迁回乐都。他这次回来,史载说“大城乐都”,并引起姚兴的关注。姚兴曾问傉檀派往后秦的使臣关尚说:

车骑投诚献款,为国藩屏,擅兴兵众,辄造大城,为臣之道固若是乎?

可见姚兴对傉檀的密图是有所警惕和觉察的。关尚立即加以辩解和弥缝说:

王侯设险以自固,先王之制也。所以安人卫众,预备不虞。车骑僻在遐藩,密迩勍寇;南则逆羌未宾,西则蒙逊跋扈,盖为国家重门之防,不图陛下忽以为嫌 !

这显然是遁词。傉檀大城乐都,据西秦最后围攻时的记载,所筑有内外二城,又显然不是就乐都郡城而加筑外城的。由于新筑都城工程坚固,防守严密,所以蒙逊和炽磐曾先后多次兵临城下,甚至围攻三旬之久,均不能克。这种重城的规制,是否略同于明清时代的城关,一向很难加以具体说明。

现在乐都县治的西边约三四里处,有大古城、小古城两个东西相连的村庄。二村面积东西约 1.5 华里,南北约1华里。二村名为古城,但并没有城墙遗迹,因此迄今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82 年省考古队和县政府在全县文物普查中,从当地农民口中听到了叫“北门壕子”的古城壕和“古城角落”的城墙遗迹,还有“北门十字”“南门台”“营门”等名称的所在,但因在解放后被开垦为农田,已看不到其他遗迹。据老农们说,在未开垦前,还是留有一些残迹为他们所见到的。省考古队根据这次普查,初步推断这或即是傉檀所筑的乐都大城。

我于 1985 年 8 月下旬,趁去乐都县参加县志稿讨论会的机会,专门去访查了一次。其地负山(乐都北山)面河(湟水),谷间台地呈一簸箕形,地势开阔平坦。在解放前,这块台地为旱台,并无农田。古城背面的北山土质表面呈黄褐色,但在造山过程中,山腰下部经洪水冲蚀,形成一列 90 度绛红色山峰竖切面,切面折叠栉比,形如折裙,又绝似喇嘛红裙,所以俗称之为裙子山,景观奇秀,颇为鲜见。其东名凤凰山,像左翼一样闪出,掩住了今乐都县治;西为大峡,山势陡合,形成裙子山的右翼。这从军事上来说,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阻河,无论是后凉、北凉从乐都谷进袭,或是西秦从东南来攻,一下很难兵临城下。加上城守坚强,所以屡攻不下。西秦最后的所以得手,在于傉檀的率精兵远出和武台的失算无能,而这个都城,确乎是得形胜之要,如金汤之固的。

我在察看了“北门壕子”“北门十字”等位置后,又看到在今兰青公路两旁似是古城墙的大段遗迹,大致推断所谓小古城,即是当时的内城,所有宫殿都在其中,除王族外鲜卑贵族也当住在那里。在西秦破城之前,武台还把汉人( 时称晋人)中他所疑忌的人,也都关在这里面。大古城也就是外城,当是守卫部队军营、仓储、市廛及汉族居民居住之所。现在所传留的营门名称,也说明外城中就有驻军营地。这种都城规制,似略近于后世的皇城中的紫禁城。

据当地老人和引导我去参观的一位老教师说,过去农民们在平地时,还挖出过很多砖、瓦、铜器和铜镜等,这些实物,可惜我一时无从看到。由于没有从事发掘,很难准确地断定这就是南凉故都遗址,但从内外城这个规制来说,仍是有一定依据的,而民间传说的来历从时间上说也是很早的。

乐都郡城、鄯州城、邈川城等,现均无遗迹可寻。解放前乐都县城系明初所筑,为碾伯千户所千户驻地。所有这些城池,均无内外城记载。因此大古城、小古城同在一地的遗迹作为我们探察南凉故都的所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

傉檀在后凉灭亡后,还曾一度迁都姑臧。凉州自然是河西走廊的形胜之地,但在傉檀当日,已处在北凉、夏国、西秦包围之中,何况更有后秦的遥制,作为首都,傉檀实难安枕。因此当他大宴宣德堂时,就已有“作者不居,居者不作”的预感。表面上志得意满,心底里在预计自己的下场。果然不久,便狼狈撤出姑臧,仍回乐都自保,这只能说是他一时移节的行都了。

摘自《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