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果基鱼塘与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2023-12-26摘自《问道自然: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原文地址

果基鱼塘与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文/罗顺元

明代中叶以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出现了果基鱼塘与桑基鱼塘形式的生产。基塘形式的生产,最初以果基鱼塘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果基鱼塘与桑基鱼塘并存。例如当时的顺德陈村“堑负郭之田为圃,名曰基,以树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柑橙次之,龙眼则树于宅,亦有树于基者;圃中凿池畜鱼,春则涸之播秧。大者至数十亩”。即,将洼地挖成池塘用于养鱼,挖出的泥土用以堆高四周(就是“基”)用于种植果树。这种果基鱼塘模式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到明末清初时在广州已经较普遍,据清初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鳞语·养鱼种》中的记载:“广州诸大县村落中,往往弃肥田以为基,以树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柑、橙次之,龙眼多树宅旁,亦树于基。基下为池以畜鱼,岁暮涸之,至春以播稻秧,大者至数十亩。”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改稻田为果基鱼塘模式,学者谢天祯认为是由于“果木利大,‘稻田利薄,每以花果取饶’,所以许多地区甚至改禾田为基塘”。我们认为鱼塘养鱼的利益也不可忽视,应当是“果木+鱼塘”的复合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利润大于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利润。果基鱼塘生态农业的内部结构关系可如示意图1所示。

图1  果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图

图1所示的生态农业模式中,开凿的养鱼池不仅是在进行自身的农业生产(养鱼),同时也是在为岸基的果木生产积累肥料,可谓一举两得,实现了物质的多次利用。在年底打捞完鱼后把塘里的水放干,第二年春天就用塘底来做水稻的秧田,这样就不仅更加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塘泥肥力,由于塘底地势低更兼有防寒潮的效果。

广州在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闭关锁国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垄断全国外贸,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清代,我国的丝织品畅销国外,利润颇高,而广州就是当时主要的出口地。这种情况刺激了广东当地桑蚕业的发展,基塘农业的模式于是逐渐由“果基鱼塘”向“桑基鱼塘”转变。此外,还由于种桑具有投资少、生长快、发芽早、落叶迟、再生力强、耐采伐、易采摘、造数多、产量高、见效快等许多优点,又可与家庭养蚕、缫丝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劳动力。这同水果生长周期长、耐采性差、不易采摘、不便运销、容易腐烂等特点相比,种桑当比种植水果有利。加上“凡龙眼用接、荔枝用博”,“荔枝种至四年即实,龙眼必五年”,栽接培育工序繁杂。所以很快在许多地区桑基鱼塘便迅速兴起,并取果基鱼塘而代之。南海九江“地狭小而鱼占其半,池塘以养鱼,堤以树桑”,“乾、嘉以后,民多改业桑鱼,树艺之夫,百不得一”。总之,后来在清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成了以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为主的农业格局。典型“桑基鱼塘”模式是这样的,就如清代的《高明县志·卷二·物产》所说:“秀丽围近年业蚕之家,将洼田挖深取泥覆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这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的内部结构关系可如示意图2所示。

图2  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图

图2表示的是清代广东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建造过程是,人们将地势低洼的田挖深为池塘,其中挖出的泥巴堆在池塘的四周为基,基与池塘的面积比大约为6∶4,然后池塘用于养鱼,基用于种植桑树养蚕。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植物(桑树)的初级生产量也得到了多次利用,如桑叶经过家蚕的消化提取变为蚕屎后还可喂鱼被鱼再次提取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种桑皆兼养蚕放鱼,“农人植桑者无不养蚕,以所得之蚕沙可省麸之费也”。蚕沙既可用于肥地,也可用于喂鱼,两用俱佳。塘泥是种植桑树的好肥料,这在《补农书》就有记载。清代广东秀才卢燮宸在考察当地种植桑树的经验后也是这样写道:“培桑肥料,以塘泥、擸??肉麸及煎硝所出之老水为上,次用生粪,或用蚕屎更便。”

这种桑基鱼塘农业不断发展,到清末便发展为蚕、桑、鱼、猪一体化养殖的更为复杂的生态农业模式。晚清陈经善的《岭南蚕桑要则》记载:“顺德地方足食有方……皆仰人家之种桑、养蚕、养猪和养鱼……鱼、猪、蚕、桑四者其齐养”;“或于山坑开一水澸,或于河边挖一水澳,将该澸澳专养浮萍,以供喂猪,将该猪粪,将以培桑,将该桑叶,将以养蚕,将该蚕渣茧水,又可培桑养鱼。”《粤中桑蚕刍言》记载:“大头鱼与鲮鱼俱食粪料,其料有用人屎、有用蚕蛹、蚕屎、桑渣,有用猪屎,数者仍以人屎为上,猪屎次之,蚕屎等又次之。”这些记载表明,到晚清人们已经将养猪有机地融入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中,实现了养殖业、种植业、副业等各个行业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我国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再往后,到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原因,广东的桑基鱼塘逐渐向蔗基鱼塘转化。学者吴建新和赵艳芝的研究表明:“蔗基鱼塘是在民国时期才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际市场的影响,广东的蚕桑业一度衰落。而在30年代前期,广东机器糖业促进了甘蔗种植业向没有蔗糖业传统的顺德基塘区扩展,桑基鱼塘便向蔗基鱼塘转化。蔗基鱼塘成为占优势的类型。”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广东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按照《高明县志·卷二·物产》记载的话说是“十倍禾稼”,即桑基鱼塘的经济效益是单独种植水稻的十倍。根据学者梁光商的研究:1650—1840年(鸦片战争前),珠江三角洲掀起“弃田筑塘,废稻种桑”的高潮,桑地不断扩展,“桑基鱼塘”代替双季稻;在局部地方还出现了桑地全部代替了稻田的现象。《九江乡志》:“境内无稻田,仰籴于外。”《龙江志略》(1657):“旧原有稻田,今皆变为基塘,民务农桑,养蚕为业。……女善缫丝。”《顺德县志》:“禾田多变塘基,莳禾之地,不及十一,谷之登场亦罕矣。”虽然那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很少种植水稻的;但是,“乡无耕稼,而四方谷米云集”(嘉庆《九江县志》)。可见,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桑基鱼塘经济效益是很好的,人们获得的收入比单独经营水稻多得多,人们生活应当是比较丰富和殷实的。

摘自《问道自然:中华传统生态智慧》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