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中国人文小史——文字

2019-10-10来源:《中国人文小史》原文地址

中国人文小史——文字

文/叶鋆生


我在十年前开始研究本国史时,遂已感着极浓厚的趣味,好似三生石上,早和它结了莫解缘一般,每于三餐睡觉外,几全埋头在读史里面。可是“中国历史可读耶?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都计不下数万卷,幼童习焉,白首而不能殚,在昔犹苦之,况于百学待治之今日,学子精力能有几者?”(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序言)。似此浩如烟海的史籍,势不能不希望有人竭其心力以善读之,然后出其所读者编成简明综要的新史,以供他人的阅读。尤其能将五千年头绪纷繁而和全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史实,为系统叙述的著作,可谓为我学界今日最迫切的要求。顾翻破各书局所新出版的本国文化史,不觉令人长叹一声,几乎没有一部不是姑备门类、杂乱无序,难予读者以一整个的认识和概念。所以不揣卑陋,看了许多古史,寻了许多史料,蓄意要写一部浅近而明了的文化史。然而此至难的事业,必学识贯通今古,有如炬的史眼,庶几方可期以大成,浅学菲才的我,虽具着“舍大道而莫由”的宏愿,总觉力有所不逮的呢! 加之天性懒惰,历数年所辑材料,仅乃得其一部分,迁延不敢轻率下笔。孰知“一·二八”沪战爆发,校课随炮火而停开了,终日坐守斗室,烦闷不过,乃重整往日所积丛残之稿,不觉盈尺,偶为学友所见,力劝取以问世,同时自问我今所研究的结果,虽未必有价值;倘定以完璧相期,则今后更需若干年,自己亦难逆料。语云:“天下事过于矜慎者,往往相持而不下,历久而无成。”因此决意先发表其已写成的一方面,定名曰“中国人文小史”。盖本书仅叙及精神方面的文化,而未说到物质方面的文化,为求名符其实,故不敢有文化史之称。至更要加一形容词的“小”字,则由我今所述的史实,尚不能包举本国一切人文现象,含有俟他日补充完整的微意。

我关于编著本书的动机和经过,大略已说完,最后所不得不申明的,就是本书的材料,除直接采自本国古史外,多由日本今关寿麿所著《支那人文讲话》及中山久四郎所著《支那人文思想》等书译来,著者虽有疏通编辑之功,终未敢掩袭他山之美。又本书脱稿之后,承大夏文学院长卢锡荣先生校阅一过,多所指示,特并志数言,以表感佩。

民国二十一年双十节前五日

著者序于上海大夏大学

凡欲研究一国的事情,必先诵读其书籍,而欲诵读其书籍,尤非先知其文字不可。若对文字尚不明了,则无论任何方法,势必无从着手。所以在研究本国人文史的开始,须从文字方面来考察,便是这个道理。而求知本国的文字,第一应知其形音与义,换句话说,就是须合知其意义的各方面。但是这种研究工作非常不易,可说是最难的事。从事这种学问的人,常如张之洞所谓“终身钻研,汩没无闻,亦是一病”。要之,欲知本国文字,当从具备其大体的知识为适宜。至于详细的研究,只好让给专门学者。

我国文字在今千八百年前,后汉末叶的时候,有名学者许慎出来,他著《说文解字》十五卷,可算是我国文字学的大宗。我们读其书的序文,便可了解文字的大体。现就文字的起源与沿革及其六书构造法,分节简说如下。

文字的起源及其沿革

我国重要的事物,多脱始于伏羲氏,文字也照样地脱始于伏羲氏。传说伏羲氏作《易》的八卦,为原始文字的创元。后来神农氏施行结绳之政,用种种的绳线,结成不同的形式,以为各种事情的符号。现在冲绳的地方,尚有这种类似事情的遗迹,诚具考究兴趣的问题。嗣后社会逐渐进化,对于世间结绳记事,觉得很不合宜,于是黄帝之臣仓颉,乃参酌鸟兽的足迹,创作文字。所谓“文”是模样,但其模样独成一体;又“字”是孳乳而渐多之谓,以补文之不足,益增其形与声,所谓由合体而成的。其后颛顼、帝喾、尧舜及夏殷周三代的字形,各不相同,但后世总称为古文。迨至周室中兴的宣王时,史籀出而作大篆。又几经春秋战国之世,诸国各有其文字,参杂百出,甚不统一。秦始皇统一宇内,纳丞相李斯的进言,废止与秦歧异的文字,始成文字统一的大事业。这时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将史籀所作大篆的字画多者,化为简略,是为小篆。秦始以法律治国,役使事繁,对于小篆的字画,仍嫌其多,不适合事急时的需用。因有程邈之人,以简易为主,创作隶书。按隶书的命名,就是施行于徒隶之间,甚至官厅的小吏,亦得容易使用,而极称简便的文字的意义。在当时的文字已有七体:(1)大篆;(2)小篆(以使用于简册为主);(3)刻符(用竹符刻的字体);(4)虫书(模仿虫鸟形而幡书的字体);(5)摹印(施于印玺的);(6)殳书(刻在武器的);(7)隶书(皆以使用于官厅为主)。由是至汉,汉代以隶书便利认为通用文字,自不待言。迨到王莽时代,其使用的文字有六体:(1)古文(但非大篆以前的古文,乃从孔子故宅壁中所发现的古文);(2)奇文(古文而字体稍异者);(3)篆书(即小篆书);(4)左书(即隶书);(5)缪篆(即摹印);(6)鸟虫书(与前述的虫书同)。此外在汉初叶,草书已经发端。其后由隶书变化而造成楷书,是在汉魏之交,魏之钟繇等,曾被人称为其大成者。

文字的构造与六书

根据《说文》所述的文字组织法,对于六书的概略,固可察知一二;然而古来议论纷杂,不一其说,直到今日,尚无确定的成说。现在我们仅就其大体申说之。

六书的顺序,根据《说文》的序言,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若根据班固之说,则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很多人以为文字的创始为象形,其次指事。但这里是以《说文》之说为根据的。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文字,例如〓〓为篆文上、下的字,依其放置短一画长一画的上与下,视之而识其为上下,察之而见其为上下之意。与这指事相似的文字,为象形、会意二种文字。不过象形是对于一物而象其形,其字形开始便有一定;指事则指无形的事,其字形始无一定,这是两者最大区别的所在。至指事与会意的区别:独立而成一体的为文,合二体而成的为字,已经详说于前。今由于会意属字,指事属文,则对两者的区别,也可判明无疑了。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文字,是描写某物而象其形,自其形式屈曲来说,好似最简单的图画。日、月的文字为象太阳,其中的一点,传说是曾现鸟形栖于太阳之中。象弦月,其中的二点,是表现月中的阴影。又,为云,是从雨从云,云为回形的。为山字,表示有石高出之形。其他若等,直接描写其物自身形式的文字,多得难以尽举,这是我国文字的特色,也是我国文字的根源,在字典上首的字,大抵属于这象形文字。

以上二种为文,是产生字的源泉。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文字,系取指事、象形的事物,加写出其声音,而结合成功一种文字。例如“江”“河”二字,由水之旁取象形,由水之声取工、可。这种文字,占居我国文字十分之八以上的多数。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文字,即于自然中能够会得其意义。例如合成“戈”与“止”二字的意义而为“武”字;合成“人”与“言”二字的意义而为“信”字。又如合成“鸟”与“口”的二字,自然表现鸟鸣的意义。比合“木”字二个,成为多木并立,自然表现林的意义,皆其显著的例子。

以上二种为字,系由文孳乳而成的。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文字的解释,至今尚无定说。现依段玉裁的互训说,稍为解释一下:转注是文字与文字互合的解释,恰似由水的彼方来注明此方一样。转注与假借为文字的使用法,之前说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则为文字的构造法。

所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譬如《尔雅》为训诂的书,在其说“始”的条文,如“初、首、肇”等字,多不胜举。但这么多的字,均由始字而生同样的意义。由此推考,则“考”与“老”同属年老的意义,老而考,考而老,实是互相解释的文字。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全为音符的文字,依同一的声音,而化字于无形事物,如令长的令,为命令的令,但对发出命令的人,假借而为县令等的令。长为久远的意义,但对长居人上的人,假借而为村长等的长。又其描写物的音响或鸟的鸣声,假借的字也很多,如伐木丁丁、车声辚辚、黄鸟喈喈。此外写外国语时,常须使用这假借。

六书的略解,暂就于此告一段落。要之,《说文》是一难解的书,为文字学的大宗,非用十分的研究不为功。迨至清朝,趋向汉学勃兴的气运,《说文》的研究家辈出,就中戴震(东原)氏,与其门生段玉裁,以一生的心血,注成《说文解》十五卷,对于斯界得有《说文解字注》三十卷。其他关于《说文》的著作,尚多出现,而大抵本著述者自身(许慎)的学问,依其文字组织起来,其抽字的方法虽妙,而实用上颇感困难。后有黎永椿的《说文通检》出世,始稍得解除其困难。

我国文字由《说文》的时代,已呈混乱变化的倾向,曾几何时,今体的字体产生了。但在南北朝时代,文字极端纷乱,试从颜之推《家训》来考察,如其写“惡”字为“悪”,写“鼓”字为“皷”,写“亂”字为“□”,已很普遍化了。至唐始以今日的楷书为通用文字,由是文字复归统一。不过这时对天子的讳,深禁不用,故改文字的风仍盛。今日尚有写“虎”字为“乕”的人,这便是由唐朝先祖有名“虎”者,故避讳而改写为“乕”字。

我国除上所述的文字以外,没有其他的文字;有之则为宋时割据中原之辽的文字,即契丹文字,或者金的女真文字,元的蒙古文字,清的满洲文字。但是这种文字,因不能代表任何时代全国通行的文字,故无列入的必要与价值。

以上仅主在文字的形方面,而文字除形以外,尚有音与训的问题。不过音方面的音韵学,训方面的训诂学,已成专门的学问,姑且从略。

来源:《中国人文小史》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