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在作者看来,编辑到底是干什么的?

2019-08-01出版商务周报原文地址

在作者看来,编辑到底是干什么的?

商务君按:最近两周以来,商务君推送了一些从各种角度看编辑工作的文章。有编辑回看自己的工作经历的;有从家属角度评价编辑的奇葩之处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和编辑接触最多的,非作者莫属了。那么,在作者看来,编辑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在写小说之前,我对“出版”这一行业一无所知。经历过研究出版业、寻找出版社、被拒稿、后来又得以出版,我才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而在这个行业里,决定作者命运的首先是编辑。在此之前,这个职业和我毫无关系。而现在,也许未来,我都要和编辑打交道了。今天的分享基于文学类的出版,我想其他的书籍也是大同小异的。

编辑,可以说是作者的伯乐、经纪人、策划人等等。

更深入地讲,编辑决定着流入市场的文字作品,影响着大众的精神食粮(读物)。

编辑,可能很多人都以为他们只是在做文字的工作,校对和审稿。是的,那只是其中一类编辑。如果做到了“策划编辑”的位置,那他们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些了。校对审稿只不过是他们众多的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项。他们确实需要确保每一份书稿文字上的质量,比如:没有错别字,表述没有歧义等等。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说是整本书制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所谓“书”,其实就是文字的组合和编排。如果连这个核心内容都没做好,不管有多吸引人的封面、有多知名的出版社撑腰,这本书的命运都好不到哪里去。我们通常会听到“三审三校”,这是说一本书在上市之前得经过至少6个人的审校。做出一本书,还有很多很多隐形的工作我们是无法看到的。

一个编辑在接触到一个作者的作品时,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来衡量那部作品是否值得自己为之工作。

作者:夜莺 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6月

以我这部作品《出走的喜鹊》为例,也曾有其他的编辑打电话跟我沟通,他们问了很多问题。例如我的成长背景、职业、公众号的粉丝量等等,之后就没有下文了。但是,最后这位编辑不同,她首先肯定的是作品,她看到作品的价值,再来了解我的其他东西。

作为新人,一个未曾在大众面前发表过作品的作者,有太多的因素可以让一部处女作尘封起来,也有很多因素让一部处女作呈现到大众面前。之前看过很多知名作家的回忆录,都在说写作这件事,特别是写小说,真的是需要一点运气。那么,我算是个幸运的人,遇到一个欣赏自己作品的编辑。

这是第一步。一个编辑的价值观,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决定了他要做什么样的书,发现什么样的作者。这说起来也算是一个编辑对这份职业的抱负。他想要让人们得到怎样的精神熏陶,这关系到文学的发展,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敢于用新作者的编辑我都觉得他们是勇于创新的人。

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他们去奋斗了。当他们认可了某部作品,他们得在自己所在的出版社或者公司为这部作品争取露脸的机会。

一个出版社里,编辑只是其中一环,还有市场部、发行部、印刷部、美编部、主编等等,这些部门里的人都会为自己所在的位置争取最大的利益,这些争取决定着一部作品的去留。作者肯定是没有机会,也没有这样的体制允许他们站在这么多人面前去“推销”自己的作品,这时候编辑成了作者的代言人,他们要去说服这些“同事们”。至于细节我没有问我的编辑,我想那是行业比较私密的信息,我也不好刨根问底。这就是著名的编辑行业语:做选题。

我想,每一个编辑在奋力争取某一部作品的同时,他们也肩负着风险,这是一场冒险。他们也无法保证这部作品出来之后的市场反应,但是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证作品本身的气质和要传达的价值。

前面说过,校对和审稿只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工作。他们是作品的最初读者,也是较权威的读者,因为能做到编辑的位置,特别是策划编辑,他们的阅读品味都会比普通读者要高上一截,他们需要用专业的眼光来协助作者把作品打磨得更加完美。

非常幸运的是,我的作品在他们眼里被看作是“高质量的稿子”,让他们少操了很多心。我也很惊讶他们竟然没有对作品做任何的删减。这最基本的工作就有赖于他们的大量阅读、培养对文学敏锐的嗅觉以及自己对文学的独特见解。

接着,是设计整本书的实体框架。实体框架包括文字的排版、页面、纸质、封面等等。这些都需要根据整本书的内容以及风格来设计出符合其气质的格调。

原本我的书预定在4月份上市的,在封面设计上我们花了比预计多出了很多的时间,差不多多了2个月。我们都在寻找一个能够契合小说风格的封面格调。

由于我的小说是寓言类,而且是以动物世界折射人类世界的,人物多数为动物,封面的设计稍有不慎就会设计成绘本的风格,让人误以为是一本儿童书。在第一次封面初稿出来的时候,我大失所望,看着那样的封面心都凉了。(请原谅,第一次出书真的不那么淡定。)但是编辑很淡定,她说:“初稿没有一点契合的,直接换设计师!”

听到她这么说,我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她是一个比我小10岁的90后,整个过程我都感觉她敏锐、精确、富有品味。

于是,她又开始找新的设计师,我自己也找。有很长一段时间,设计的风格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那种感觉就好像前面那些坎都过去了,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坎。编辑背后做的很多工作,其实我是不知道的,她也自己一个人静静扛下来。她可能跟设计师沟通无数次才把那个她自己认为可以通过的版本给我看。我们细致到封面那个月亮的大小、字体的样式、编排的位置等等。到最后,我的完美主义已经削减了很多,我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可她比我还追求精细,封面上的文案也是思考了很久才确定下来,特别是腰封上的文案。我感受到她的敬业以及她对这部作品的负责和用心。我也感受到,两个女人一起完成一件作品还挺有意思的。女人有种天生对细节的敏锐,而细节的呈现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等待的时间长一点也是值得的。

腰封的设计更加能够让读者了解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因为这部作品的名字和格调有些抽象。编辑考虑的角度和作者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作者可以说是比较单线条的存在,我们只是去创作,不会想太多关于怎么吸引读者、怎么卖书这些繁杂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不能想,因为那样会妨碍我们的创作。而编辑的想法得比作者想得更宽更广,因为这涉及到市场。除了抱负、品味这些追求,编辑们也要稳住饭碗,也要维持生计。如果他们做出的书卖不出去,他们在社里的地位、工作能力等等都会受到影响。

在经过无数次修改之后,我们终于都在封面和文案上达成了共识,非常满意最后的成品。我真的非常感恩遇到这样一位负责任的编辑。

一个好的封面出来之后,这是不是就能保证出来的实品也是完美的呢?

这是保证不了的。这里面又有其他因素,比如:印刷的技术以及跟进印刷业务的人。

这位跟进印刷业务的人有时候不是编辑本人,出版社会有专门一个部门的人员来负责。但是,编辑是那个决定用什么材质的纸,具体到多少克的人。他们需要对印刷业,纸业,书籍制作工艺了如指掌。这些印刷材料直接影响到出来的实体效果,而且还得考虑成本。

每一本书除了封面、还有底封、里封、脊背、内衬纸、勒口、封面文案等等诸多细小的元素,这些都是需要精心设计和完善。这些全部都是编辑的工作,他们编辑好,设计好,作者只需要点头同意或者给予修改意见就行。当然,如果作者对印刷工业有研究也可以给予编辑建议,用什么样的纸,什么样的墨水等等。但是,我想没有什么作者会这么做。我们如果有那个时间去研究,还不如多看一本书,多写一部小说。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职业之分,就是需要有一些人在某个领域全身心投入,把这份职业做到极致。所以说编辑是把作者推到市场的那位“经纪人”是一点都没错的。

那么一本实体书印刷出来之后,还需要其他的工序吗?

需要的。

这时候美编室的人员会做最后的“鉴定”。基于图书封面设计、文案等,想象把它投放到市场后的预期效果。如果有发现问题和瑕疵,还需进一步修改,然后才可以正式批量印刷,才能上市。

接着就是发行部的工作了,联系各大书店、网络销售渠道,发货等等。

经过这么多工序之后,读者才能看到这本实体的书。周期快的3-4个月,慢的,像我这本,从签约到书到手里,用了9个月。这期间也包括了申请书号和CIP数据等等的国家图书出版范围内编辑无法控制的时间因素。

作为一个新人,发表小说,基本上有编辑青睐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我前后投稿了10间出版社,有回应的就那么一两个,当然我投的是公共邮箱。后来才知道,这些编辑们都极少会去看公共邮箱,投到那里是会石沉大海。新人出版小说,可以说是“求”着编辑来的。那么,编辑是否就是神,他们也有“求”作者的时候吗?

当然也是有的。

当他们想出某一位作者的书,(当然那位作者可能已经是很出名了,又可能是他们很认可又喜欢的作者,或者他们想做某个主题的书,比如两性的、环保的等等)他们就会给作者“约稿”。

我了解到,他们也会像新人投稿那样,约稿邮件也会石沉大海。这么看来,其实编辑要想在做书领域有所作为,做出品质好的书,他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得很努力才能得到一些专家、知名作者的青睐。也就是说,当你出名了就会有很多编辑来约稿了。那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啊。不过,我想,每个出名的作者在出名之前,都有很多失败的经历,经历过被拒绝、被怀疑、被否定。我也很高兴自己经历了这些。

说编辑是伯乐,他们也在极力寻找好的作者。于他们,碰上一个好作者也要靠运气。在这一层面来看,作者和编辑是“互相需要、互相成就对方的人。”

这一次的出版让我了解了一个新领域,虽然还未深入,已经是比之前好多了。作者了解这些其实并没有对创作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一位作者趋向写哪些主题,其实内心是很清楚的,除非这位作者为了迎合市场,迎合读者,写一些很叫卖的作品。不然,很多作者都是写内心想写的题材。

对出版业的了解是能够帮助作者在自荐自己作品的时候有底气,如何恰当地把自己的作品和编辑进行沟通,这将大大提高作品能够被青睐的机率。我在自荐自己作品的时候非常有意思,于我,那不亚于写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那将又是另一个需要独立探讨的话题了。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