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水肿病

2022-11-24摘自《藏医药传世经典丛书》之《藏医药选编》原文地址

水肿病

文/罗桑却佩著  李多美译

病因病机

一、内因

体内之风、胆、痰及黄水的机能紊乱,混合成病。

二、外因

1.饮食所伤:食物不化,或腹泻后吃不易消化与不洁之物,或劳动疲乏后饮过多水。

2.起居失常:在潮湿之处睡眠。

3.治疗不当:热病后放血过多,或服用寒凉太甚药物。

以上几种内外因素均能导致胃火衰败,使未经完全消化之精微滞留于肝,不能化为正精,形成了坏血和黄水,充斥于体内。黄水受风之鼓动,泛滥遍布于全身之皮肤肌肉间,遂成为水肿。

症状

根据本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由于内外各种致病因素,首发为灰色浮肿,如不及时治疗,遂致发展为下落浮肿,及至第三阶段,即成为水肿。

一、水肿病三个阶段的共同症状

以上三种水肿病之共同症状是身体浮肿,喘逆上气,小便短少,精神疲乏,在行路上坡时两下肢软弱无力。

二、水肿病三个阶段的症候分类

1.灰色浮肿

肤色灰滞,颜面、眼睑及足背浮肿,唇、舌、齿龈无光泽,食物不化,脉沉,小便发黄。

2.下落浮肿

浮肿较甚,颜面、胸腹、下肢及阴囊等处均肿,由于肿势随体位而变动,睡卧时下侧肿胀特甚,故称下落浮肿。

3.水肿

(1)症状概述:水肿病可分为外水、内水及中水三种。外水位于皮肤之间,从皮肤之色泽、肿胀均能显露,内水充盈于大小肠等六腑之上,中水遍布于皮肤与肌肉之间。

本病初起,表现为身弱无力,胃部有轻度胀满感,呼吸气急,心跳,消化力减退,唇、舌及齿龈灰白,无论行走静坐均感腹胀,手背、足背、胫部、会阴部、颜面、眼睑及十二椎下、胸下等八处均作肿胀。中期为水肿成熟期,水湿充斥于腹中,以指弹之有声。本病发展至第三期,水势更盛,可分为热水与寒水两证。

①热水证:脉紧,小便色红或发黄,呼吸时喉中痰鸣有声,目珠微黄,剑突部易积污垢,腹部膨隆,青筋暴露,四肢细瘦而干瘪。

②寒水证:脉象迟缓,小便色青,口不渴,胃胀肠鸣,有时泄泻,头身及四肢之肿胀硕大无朋,按之凹陷不起。

寒水证经久不愈,则水势泛滥,肺心肝等脏均为浊水所淹,很快死亡。热水证严重时,治疗很棘手,既不能用泻下法,又不可针刺放水,因水与正精相混而与生命相连,若贸然以针刺放水,则水与生命俱去,将造成病人死亡之恶果。临终之症状为食欲不振,呕吐,频咳,目黄,气短,口渴,小便短少浓稠呈金黄色,正精耗尽,体力全失。病势若此,生命绝望。

(2)症候分类

①散布水肿

精华散布于血的水肿病:脉象紧,小便色赤,肢体沉重,饮食不进,上身及胁侧等处刺痛,放出之血呈黄色且稀薄如水。

精华散布于胆的水肿病:呼吸不利,气逆而喘,心悸,食欲不振,饭后胃腹胀满,目及小便发黄,大便泄泻胆汁。

精华散布于黄水的水肿病:少腹肿胀,脉沉,小便呈青绿色,心悸,胃脘壅塞。

以上三证,可分为外水与内水两类。病之早期,水湿在外,是为下落浮肿;日久水湿增盛,成熟而为内水。

②漏水病

肝漏水病:右侧之水增盛,脉紧,小便红赤,若以针刺放水,水如紫草茸汁,腹胀大,青筋暴露,四肢干枯。

脾漏水病:左侧之水增盛,脾周围积水,脾硬如石,胃胀肠鸣,消化力弱。

肺漏水病:咳嗽频作,心悸,面容憔悴,食后胃腹胀满不舒。

胃与大肠漏水病:腹胀肠鸣,食欲不振,消化力极弱;当饱食或受寒后,腹部如患“郎脱”症般绞痛;病在胃部,胃部肿大特甚,病在大肠,则大肠肿胀特甚。

以上为发于脏腑之水肿,此外,尚有由于中毒引起者,除水肿症状外,同时显现中毒症之征象。

概括起来讲,水肿病种类虽多,但主要由风、胆、痰三者转化为病。由风转化者,见证为腹胀肠鸣,痛苦异常,水肿起伏增减,小便发青,大便秘结,矢气难行;胆转化者,目黄,肌肤发青,脉紧,小便不利,色如融化之酥油或茜草汁;痰转化者,呼吸粗急,肿势特甚,消化力弱,躯体沉重,嗜睡,脉沉,小便发青。

水肿病的预后,一般来说,胃水、大肠水等水肿易于治疗,其余之水能否治愈则很难肯定。由于风、痰二者所致之寒性水肿可以治愈,而胆所转化之热性水肿难治。

治疗

一、概述

水肿病之治疗,应根据发病之久暂和病势轻重,予分段对症处理。

初期:

1.内服药物以五味石榴散、六味大香散、白甘露丸为主,并给予益胃火灰药(见痞瘤病章),用骆驼乳或马乳送服,其他饮料均在禁忌之列。

2.饮食方面,可吃新鲜羊肉及融化之酥油等品。

3.本病除内服以上药物外,用缓泻剂泄去黄水,亦有效益。

4.外治法:用马乳或骆驼乳全身涂擦。

中期:

水肿已成熟增盛,应按照病情分别采取下列必不可少的五种疗法治之。

1.转变水道法

寒性水肿之病因为胃火衰败,治宜升举胃火,用四味石榴散。如为热性水肿,前方加红花。然后以甘草、芫荽子、草玉梅子、雕鸮羽毛(烧存性)共研细末,用融酥油调服,药后可使小便大量增加。

2.就地使干法

(1)内治法

①以人、马、猪、旱獭等陈天灵盖为主药,诃子核、毛诃子核、狐狸心、寒水石、红耳鼠兔粪膏、斑蝥、阿魏、白硇砂、短尾铁线莲、草玉梅子研末,牛乳、酥油、融化之牛羊脂调成糊状,煅灰存性,再加小豆蔻、荜拨、石榴子、螃蟹壳、冬葵子、水獭粪(烧灰存性),共研细末内服,胆转化者以白糖为引,风转化者以红块糖为引,痰转化者以蜂蜜为引送服。本方利水作用甚强,纵然水势浩大如海,亦能使之干涸。

②水银五分,硫黄、沙棘果膏各一钱,干姜、胡椒、荜拨各一两,各种盐类(含火硝、灰盐、白硇砂、紫硇砂、光明盐、青盐)各如雀蛋大者一枚,共研细末,以红块糖为丸。本方为使水干涸之良药,特别对热性水肿更为有效。

(2)外治法

①用狼皮、猞猁皮温熨。

②在脐部四周,剑突尖,锁骨下凹陷处,第一、十二椎以及发病脏腑所属俞穴进行艾灸。

③肝病引起之热性水肿取“如通”放血,其他脏腑引起之热性水肿取“诺嘎”放血。

④宜吃羊肉、热糌粑、野牛肉肉汤(加干姜、蒿、芫荽子作调料)、非烈性酒等,但热性水肿则不宜吃热性及高营养之食物。居处宜干燥,不可在潮湿、寒冷、风大之处居住,并避免剧烈劳动。

3.疏通水渠法

(1)长嘴诃子尖、铜落、蓖麻子、“都尔吉”、“西日堪札”、神黄豆、大戟、泽漆、西伯利亚蓼、狼毒、大黄、“莞布”、荜拨、白硇砂研细末,以红块糖为丸,用酒送服。关于服本药前后之先行与善后调理,可根据五业总治法处理。

本病除逐水而外,再无其他有效方法。此后可用下方。

(2)石榴子、肉桂、荜拨、小豆蔻、红花、麝香、白草乌、红耳鼠兔粪膏、白芸香、芫荽子、冬葵子、白硇砂、光明盐、螃蟹壳、溪中碎云母、长嘴诃子尖、斑蝥研细末,以红块糖为丸,用酒送服。本方具有利尿作用,能引水从小便排出。此后再服下方。

(3)蓖麻子、“都尔吉”、神黄豆、“莞布”、泽漆、大戟、姜黄、珊瑚刺皮、大黄、高原毛茛子、短尾铁线莲、草玉梅子、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白硇砂、螃蟹壳、麝香、干姜、荜拨、胡椒、朱砂、丁香、橡实、斑蝥、甘草、冬葵子研细末,按病情以红块糖、白糖或蜂蜜为引,用酒送服。本方具有利尿和泻下之双重作用,体健者隔日服用,弱者间二日服用。

4.引水入渠法

(1)内治法:陈鹿角、动物头骨(不拘任何物之头骨)、芒硝、短尾铁线莲、金露梅枝梢共烧存性,研细,用开水送服。本方有利尿作用。

(2)外治法:可在胫面脉放血,使血与黄水并泄。

关于涂治及放腹水等治疗方法,可参阅《医方四续》等其他书籍,此处不再详述。

5.筑堤防泛法

(1)内治法:熊胆、麝香、瓦苇、红花研细末,以蜂蜜调服。本方具有封闭脉口,使水湿不致狂澜泛溢之防御作用。

(2)外治法:在剑突尖,脐部四周,锁骨低陷处,第一、十二椎艾灸。隔二三天后复在第一椎(上水穴)、第十三椎(中水穴)、第十八椎(下水穴)艾灸,以封锁水邪。

二、分证治疗

1.肝漏水病

(1)内治法:红耳鼠兔粪膏、黄葵子、熊胆、红铜灰、石灰华、红花、丁香、肉豆蔻、小豆蔻、荜拨研细末内服。并服水银方剂,渗水燥湿。

(2)外治法:右侧“如通”放血。

2.脾漏水病

(1)内治法:信筒子、水菖蒲、白硇砂加牛乳共煎,内服。

(2)外治法:在左侧“如通”处放血。

3.肺漏水病

(1)内治法

①石灰华、红花、小豆蔻、黄花杜鹃花、石榴子、铁屑(诃子水制)研细末,用白糖送服。

②热盛者宜用本方:冰片、白檀香、石灰华、红花、丁香、大株红景天、獐牙菜、荜拨、西伯利亚紫堇、诃子、紫草茸研细末,内服。

(2)外治法:服上药后,并在小尖脉、冈脉、六头等处放血。如无效,可酌用泻下法,并以非烈性酒缓缓增温胃火,同时取第四、五椎艾灸。或用上述之红铜灰药使水干涸,并灸第六、七椎。

4.由于中毒而引起之水肿病,则用就地使干法及按中毒症对症治疗。

5.水肿病之属于风、胆、痰所致者,应按其所偏盛者给予药物、外治及饮食起居等各种对症疗法。

6.水肿病精华散布于胆者,宜用下方泻下:

蓖麻子、“都尔吉”、白芸香研细末,用开水送服,并在胃穴艾灸,最后则内服五根酥油丸调理善后。

热水病较为难治,故须设法使之转化为寒水病,方用余甘子、珊瑚刺皮、姜黄各等份,煎汁内服。又方:甘草、芫荽子、冬葵子、“赛嘎尔”、“郎那”花、余甘子研为末,内服。本方名为六味余甘子汤,被誉为热水病转化寒水病之良方。

摘自《藏医药传世经典丛书》之《藏医药选编》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