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从事图书出版工作到底好在哪里?

2019-08-01 出版商务周报原文地址

从事图书出版工作到底好在哪里?

这是一位出版社的团委书记对出版社的理解,对于年轻人,为什么从事出版工作是性价比很高的工作?在出版社工作为什么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道路?

前年,我偶然在知乎上回答了两个关于出版工作的问题,没想到陆陆续续得到不少点赞,我也收到了不少私信,有的人是应届毕业生,也有人想要跳槽转行,总之都是询问是否应该选择出版工作,以及该不该去某个出版社,被问及的出版社不乏名气很大且据说待遇很好的,这让我十分感慨。出版作为一个行业、一种工作,其实并不为大众所熟知,更可怕的是,近年来出版行业给大众的印象,怕是少不了“夕阳产业”、“收入低”、“作风陈旧”等关键词。这对于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出版业、为出版的繁荣发展做贡献,显然是不利的。

我个人难以改变整个行业的面貌,我能做的,就是在自家的平台上,尽可能为新入社的年轻人讲述我眼中的出版工作的“好”。从我们社的校招情况看,近年来录用的应届生综合素质着实不错,但我确实能感到,大家对出版业是不了解的。出版工作到底是什么状态,如何更好地把握这份工作的机遇,年轻人往往也是一头雾水。所以我作为团委书记,这两年开始以团课为契机,给新入职的年轻人讲一讲我对出版工作的理解。

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优势,但我觉得出版(主要指图书出版)很适合年轻人,因为出版工作有“三个结合”的好处,是年轻人获得成长、取得成就的好平台,值得大家珍视。

金钱与情怀

第一个结合,是金钱与情怀相结合。出版工作当然是一份很有情怀的事业,往大里讲,我们是文明的传承者、文化的记录者、知识的传播者;往小里讲,自己的名字被书写在自己策划的产品上,这本就是奢侈品或艺术品才有的待遇,看着自己编辑策划的书被读者选择,经自己的手打磨出的好内容能为读者带来思想的、知识的,或只是娱乐的享受,这是很有成就感的!而且,尤其对于编辑来讲,开发选题、打磨产品,往往接触的是已成名的专家、“大咖”,或是在特定领域拥有积累和追求的“牛人”,出版这份工作能让我们提升自己的眼界和圈子。何况,不论是策划打造精品力作,还是投身于相关专业的研究,都可能让我们树立起自己在相关领域中的影响,所谓“出版家”也正是如此。相信各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培养了不少行业专家或文化名人,举一个未必恰当的例子,比如收藏界的名人马未都,年轻时就是在出版社工作的。

提“金钱”不免庸俗,但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很大,尤其对于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讲,一份工作只讲情怀的话显然过于道貌岸然了,可出版给外界传递的讯号,偏偏是收入低、增长慢,好像做出版就只有情怀似的。实际上,讲情怀,并不意味着大家在经济上的需求不值一提。现在大家都在讲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其实,一本书经过精心策划和制作,本来不就是让人们读的吗?一本书不就应该对读者有所帮助吗?什么时候出书不在意销量呢?无论是编辑还是营销发行人员,都会随着好书的增多、销量的增多而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从这些年电商平台的图书销售数据看,特别是大促销数据看,人们还是很喜欢买书的,做出版的经济效益也是很好的。

我前不久听罗振宇的讲座,他提到“得到”给薛兆丰带来了数千万的税前收入,而他又拿商务印书馆百年前编辑出版字典词典以及汉译名著系列,作为出版可以“挣大钱”的佐证。我还专门查了中国已上市的出版集团2018年年报,有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企业的具体财务数据,其收入和利润水平确实也十分可观。至于一些出版圈里的名人或非名人,由于策划了几本畅销书而获得很大收益,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再比如,磨铁公司曾公开提出打造一批年薪百万的编辑,我觉得还挺现实的。当然了,个人收入的高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我个人感觉,出版行业的收入情况比外界印象好很多,再综合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压力等因素,说出版工作是性价比很高的工作,应该没什么问题。把出版工作做好了,是可以名利双收的,即使达不到这样的完美状态,对于年轻人来讲,至少也可以在物质和精神之间选一边予以倾斜,不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不至于为收入问题太过苦恼,这就为年轻人提供了一定的“周旋”余地。

创意与制造

第二个结合,是创意与制造相结合。行业外的人经常以为出版工作就是审稿子、改病句,这种认识显然过于陈旧了。实际上随着出版业的改革发展,要把出版工作做好,必须有很强的策划能力,能够研究门类、开发选题、打造产品线,对于营销发行人员来讲,也有开发新渠道、提高运营能力等新的要求。大家应有共识,出版业是创意产业,出版社最核心的资源是人才,而不是大楼或印刷机。现在的编辑很像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经理,要拥有全局视野,掌控选题策划到产品上市的全过程,只不过出版社编辑要策划出版一本书或一门在线课程,而互联网产品经理要策划运营APP,两者都需要了解现在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满足这种需求。在当下互联网环境中,编辑甚至还要让自己成为“经纪人”,不仅能够发掘好内容,还要具备全媒体运营和传播的能力。所以,想成为优秀的出版人,创意或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而朝着产品经理或经纪人努力的过程,对于年轻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显然也是巨大而全面的。

但另一方面,出版有编、印、发三大环节,编辑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从策划一本书、一门课,到最终把书或课做出来、卖出去,过程中还涉及大量的具体工作,比如内容的排版、封面的设计、纸张的选择、音视频文件的制作,这些都有专业要求。而且对于出版社来讲,除了编印发,还需要职能管理,比如总经办、总编办、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后勤等,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这些工作也都有其专业性,一家出版社发展得好,一定是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编印发之间密切协作的结果。因此出版除了创意的一面,还有很强的制造属性,可以说是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有机统一,比如,近年来数码按需印刷的应用就对传统出版的经营带来了革新的可能。这种复杂的专业分工体系其实构筑了出版社持续发展的门槛,经营良好的出版社的效益水平,甚至远好过看似光鲜的网络知识服务平台,而这又往往是外界特别是年轻人在求职时并不了解的。在出版社,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发展的路径,既可以朝着创意人才的方向努力,也可以朝着专业人才的方向发展,选择余地较大,而不像其他很多单位,自己只能扮演一颗特定的螺丝钉。这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我觉得意义很大。

集团化与小而美

第三个结合,是集团化和小而美相结合。自本世纪初国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出版社的集团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除已经广泛组建的地方出版集团外,很多中央单位的下属出版社也在进行集团化建设,以做成大平台,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资源,同时探索资本运作,促进出版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竞争优势。集团化建设对于从事出版工作的年轻人当然是有好处的,组建集团意味着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机遇,也能提升站位、开阔视野、获取更多资源。

但出版工作的特点又决定了,出版企业建设集团化与个人发挥创造力之间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出版行业产品品种太多,开拓领域、开发资源、打造精品,往往还是要靠一个个具体的编辑,营销发行端也要靠大伙儿不断适应渠道变化,掌握新“玩法”,才能跟得上市场的节奏。这就意味着出版的决策权在某种程度上是分散的,编辑可以成为产品经理,可能负责一个产品线甚至一个细分门类,对于个人来讲,无论集团建得有多大,都可以做一份小而美的事业。同时,这也意味着,即使出版集团展开竞争,也不大可能把所有中小规模的出版社以及民营文化企业挤出市场。实际上,行业内有很多体量不大但很有特色的出版企业,他们深入特定门类、垂直领域,不仅经营状况良好,而且积累了很好的读者口碑,并不需要“抱哪个集团的大腿”。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图书出版销售的回款周期相对较长,但毕竟不用买地建厂,也不需要购置复杂的机器设备,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意人才及专业人才的大脑。 

目前这个技术快速迭代、新兴产业热点频出、社会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的时代,正是出版人大有可为的时代。新变化带来诸多新机遇,十分有利于年轻人快速成长。据我所知,不少出版集团或出版社都有内部创业、创新孵化的机制,并且在组织结构上为人才成长留出空间,允许骨干以个人工作室等类似的形式开展工作,用大平台支撑个人的创造力。所以,既有集团化建设的增量,又有个人追求小而美事业的无限可能,兼具这两种优势的工作,恐怕并不多见。

简单总结一下:出版是金钱与情怀相结合的工作,从事出版工作,既可以追求文化情怀,也可以挣大钱,甚至可以名利双收;出版也是创意与制造相结合的工作,一个人可以努力成为独当一面的产品经理,可以成为眼光独到的经纪人,也可以成为出版流程中某个环节的专业人才,同样为出版社的发展做贡献;出版还是集团化和小而美相结合的工作,一个人可以追求大平台、搞大项目,也可以立足垂直领域做出特色甚至成为“一方霸主”。总之,选择出版工作,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道路,这种条件恐怕在其他任何单位都难以具备。

当然了,以上是我个人十分理想化的看法。不同出版社的发展方式、经营状况有着不小的差异,出版工作者是否都能切实感受到以上“三个结合”的好处,还是要打个问号。但我确实认为,只要回归出版工作的初心,把握出版人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除了这“三个结合”之外,我还会乐观地为来社的年轻人讲解,为什么出版行业在互联网时代前途远大、基业长青,我也会告诉大家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抢抓机遇。我一直觉得,让年轻人在出版社看得到希望,决定了出版业不断创新发展的未来。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