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躬耕在高原的沃土上——来自青海人民出版社的报道

2021-04-25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原文地址

躬耕在高原的沃土上——来自青海人民出版社的报道

关乎青海出版界的几则消息令人振奋。

——2020年9月,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课题组联合发布《2020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青海人民出版社首次进入100强。

——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入选作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青藏线》从273个出版单位申报的619种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以第9名的好成绩入选仅有的15个名额。近期,央视《读书》栏目首次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藏线》进行推介,社会反响良好,给改制后的地方出版社以极大鼓舞。

——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0年公布的影响力书单中,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大碗传奇——牛肉面传》和《丝绸之路青海道史》分别入围月度和第三、四季度影响力书单;《中华水塔》入围2020影响力图书·年度书单。

众所周知,一个地区出版业的发展情况往往与当地的人口、经济总量和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青海地处偏远,在这些方面都不占优势,而且由于历史原因,青海的出版业长期投入不足,积累不够。在此背景下,青海人民出版社何以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青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樊原成说:“立足地域优势,关注地方文化,创新选题管理,优化选题结构,坚定走主题出版、特色出版、民族出版、精品出版之路,使得我们能够出版一批精品力作,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

【一】

“在大自然中从来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人类其实只是卑微的物种之一,哪怕人类真是万物灵长,也不能主宰这个世界,更不可能征服大自然。只有重新确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大自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三江源,天地才能生生不息,江河才能源远流长。”报告文学《中华水塔》中的这段话,是作家陈启文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用脚丈量青海大地,用心感受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发出的肺腑之言。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出版人深知,为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责无旁贷。青海是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环境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让保护青海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理念深入人心,青海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图书《中华水塔》,这一想法与作家陈启文一拍即合。

2017年,青海人民出版社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陈启文先生,踏上了对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拜谒之旅。

从草木葳蕤的南国来到雪山耸峙的青海,陈启文在青海人民出版社编辑的陪同下,跋涉于海拔四五千米的“生命禁区”,翻越日月山、河卡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穿过共和盆地、可可西里无人区,深入到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腹地的源系水流探查。

陈启文以抵达现场的方式再现了三江源地区绝美而又脆弱的生态环境。他以开阔的文学视野和丰富的生命情怀,对三江源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做了书写,为读者更加真实、理性、立体地了解和认识三江源打开了一扇“窗户”,书中还探究了长期以来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经验得失,讲述了当地政府、群众和环保志愿者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故事,传递出一部优秀作品应有的情感能量和思想力量。

《中华水塔》的责任编辑李兵兵和王怡雯说:“整个编辑过程,犹如参与了一次探访人类生存禁区的朝拜之行,经历了一场叩问人与自然关系的心灵历险。”

这本书的创作再次有力地证明了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文化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的使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华水塔》荣获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一经出版,便被《文艺报》《中国环境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纷纷评论报道,并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0年度影响力图书”,这一荣誉的得来可谓实至名归。2021年初,《中华水塔》上线喜马拉雅有声平台后,影响力待续提升,得到了更多读者关注。

【二】

青海之高不仅在于海拔,高原之上、高峰之上,青海还有另外一种高度,那就是这片土地上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高度。从修建青藏公路到开发柴达木盆地,从研制原子弹、氢弹挺起共和国的脊梁到众志成城的玉树抗震救灾,青海人身上闪现出的精神高度,完全可以用“山高人为峰”来形容。

20世纪50年代,开国将军慕生忠带领解放军指战员和驼工踏冰卧雪,征服重重天险,仅用七个月零四天的时间,在生命禁区修通了格尔木至拉萨的“天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建设新青海,要有新精神。青海人民出版社以反映新青海精神为核心,精心组织策划了“共和国青海记忆丛书”,《青藏线》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清明节前夕,耄耋之年的《青藏线》作者王宗仁先生说:“我对青藏高原是很有感情的,青年时我曾在那里当兵多年。也正是这段宝贵的经历,才有了后期创作的多部作品。青海人民出版社能出版我的作品,我十分开心,感谢你们。”

随后的几个月里,责任编辑们对稿件进行了精编细校,在编辑过程中,就人名、地名以及相关数据等方面及时与王宗仁核准并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王老不但谦和耐心地回复问题,支持编辑们的修改,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

2019年10月,全面、立体、真实地描写一群铁血硬汉在1954年修筑青藏公路的长篇报告文学《青藏线》正式出版发行。这部作品用磅礴而凝重的文字,深情讲述了以开国将军慕生忠为代表的天路开拓者们,用热血、生命、忠诚和信仰展现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知难而进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智慧,在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修筑青藏公路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震天撼地的英雄赞歌,在地球之巅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2020年12月,《青藏线》成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当得知获奖消息后,王宗仁十分高兴地说:“感谢青海人民出版社领导及责任编辑为出版我的书所付出的辛劳!没有你们的远见卓识,就不会有今天这个荣誉!”

“共和国青海记忆丛书”包括《藏地兵书》《青藏线》《柴达木手记》《藏羚羊背上的可可西里》《青藏高原之脊》《永远的尕布龙》《火车开进柴达木》《代号221》等。据丛书的编辑介绍,这套丛书旨在让读者了解前辈的英雄事迹和历史功绩,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使“青藏高原精神”“两路精神”“柴达木精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薪火相传。

在展现青海人精神高度的出版物中,还有一本书不得不提,那就是《雪域果洛的记忆》。

4月初,一位85岁高龄的老者所写的书稿《雪域果洛的记忆》引起了青海人民出版社编辑的重视,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人员有感于作者所描述的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工作时的艰苦奋斗精神,被真情实感所打动,几欲落泪。于是联系了作者杜保祥老先生,希望出版此书稿。

杜老先生说,此书稿的内容均为20世纪60年代起,他在果洛工作、生活二十余年的回忆性随笔,忠实记录了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希望让更多为建设青海奋斗的人们看到这段历史,从而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曾在果洛工作过多年的我省著名藏族作家格桑多杰也被杜保祥平实而又充满情感的文字所打动,为此书撰写了序言。

这本书共分为壮丽山河、世居民族、艰苦磨炼、亲历见闻、爱在草原5个篇章,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了果洛的山川风貌、民风民俗和奇闻趣事,以充满感情的笔调抒发了对果洛草原的赞美,对共同生活过的藏族同胞的思念。

正是千千万万个建设者不畏艰苦的无私奉献,才有了青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老一辈革命者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将激励年轻一代为建设新青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

青海虽然居于西北一隅,但自古迄今,始终不乏厚重的人文精神。立足青海的文化禀赋,把青海的文化高峰呈现给世人,是出版人的职责所在。

从地图上看,青海处于东亚与中亚、南亚与北亚的交汇处。历史上,驼铃声声,丝绸之路青海道上走过和亲的公主、求法的僧侣、来往的商队。丝绸之路青海道为中国与国外、西部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丝绸之路青海道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青海知名学者崔永红撰写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史》,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梳理和考辨历史资料,以重要历史遗迹和遗物为佐证,充分说明了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的青海道为中华民族内部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的伟大贡献,也显示了青海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区位、历史渊源、生态文明、独特民族文化、经济互补等方面的优势。

有学者认为,这部著作有助于人们感知青海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助于了解青海道、复兴青海道,它的出版丰富了读者对于丝绸之路文化的认知。

不仅仅是古代,即便在当代,青海也有无法忽视的人文高峰。2020年,在诗人昌耀逝世20周年之际,青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昌耀诗集《高车》。青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高车》一书的策划王绍玉说:“昌耀是生长在青海大地的当代著名诗人,他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认识的一位诗人。”《高车》不仅选编了《河床》《高车》《鹰·雪·牧人》等昌耀书写青海和西部的近百首脍炙人口的诗,还收录了约百幅与昌耀有关的手迹、书信、照片等珍贵资料,成为一个文图浑成的诗集。此外,策划、编辑者还细心周到地为每首诗配上了二维码,扫描二维码,资深播音员朗读的诗歌就会萦绕在耳畔。以我省知名文艺评论家马钧的话来说,“如此,语言、视觉、声音三种介质相互编织相互映射,混化为秉具多维度感觉的柔性织体,是一个超级文本。”这些再加上马钧撰写的万言长序,首都师范大学张光昕教授整理、编订的三万多字的昌耀年谱,为喜爱昌耀诗歌的读者提供了一场饕餮盛宴。

站立在高原,眺望到的天地有多辽阔?发源于高原,江河奔流的前方有多遥远?立足于高原,用书籍这一精神产品把青海的生态价值、历史人文和精神高度展现给读者,青海出版人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