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千户营高台舞云端

2020-06-03摘自《大美青海非遗记录丛书 》之《高台》原文地址

千户营高台舞云端

文/郭成良

据千户营的老人们讲,千户营高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当时,祖辈们从江南(南京)地区移民到青海东部这片荒芜之地,这些衣衫褴褛的迁徙者散落在河湟谷地的各个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经流转,一些人在湟水北岸的西纳川千户营一带落户定居,与当地土著民族一起生活,把江南先进的农桑技艺融入到这里,放牧牛羊,经营稼禾。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祖辈们记忆中耍社火的鼓点又在脑际喧响,便一点点地挖掘出来,灯官、哑巴、胖婆娘……一个个鲜活的“身子”在眼前摇晃,“咚咚锵咚咚锵”。终于有一天,几个有心人一商量,江南的社火就在这高原的湟水北岸耍了起来,耍的还是传说中楚庄王巧奔妙逃的故事。每年元宵灯节,千户营人扮成各种神灵在锣鼓乐器的伴奏下,从神庙里走出来,走街串巷,游走四方,以此祈福禳邪,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民安康。

耍社火、闹元宵,同时也不忘那一套从江南带来的高台道具,或一整套装在脑子里的高台制作的精湛手艺,得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在这苍凉、贫瘠的西北高原,在这河水潺潺而过的西纳河边,支起架子,涂抹油彩,舞动长袖,展演高台艺术。就这样,高台随着社火在这空旷辽远的地方演了起来。

2018 年春节绑扎的《五虎上将》

奇异的高台,热闹的场景,吸引着四里八乡的男女老少,由于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挤,都想近距离看看装扮高台的神灵及偶像的尊容。等到扮演高台的“神灵”“偶像”绑扎在一个架子上面,被人们抬起来上街巡游时,大家都看到了,赶忙一阵祭拜叩首……经过后来几百年的演变,千户营高台这种单纯的祭神活动开始向形式表演化和内容通俗化方向转变,演绎着一个个故事或传说,一代代相传至今。

千户营也有一种说法,据说青海的某些汉族在明代被充军发配的时候,几个高台艺人舍不得高台绝活儿,冒死偷偷地捎带《魁星点元》高台的部分道具过来了。笔者觉得有这种可能性,因为对于民间艺人来说,心爱的手艺及一些常用道具犹如生命的一部分,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舍弃的。但笔者更相信这些千户营高台绑扎技艺是迁徙者头脑中装着“带”过来的,在一定的环境里从脑海中翻出来被激活,经过高原阳光的照射和高原风的吹拂,在这高原的天空下因了某种机缘,被有心之人复活,成为千户营高台。其与内地高台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这是确信无疑的事实。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和当地文化进行碰撞、交融,融入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因子,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化符号,逐渐成为今天千户营高台这颗民俗百花园中的璀璨明珠。

姑且不说我们衣衫褴褛的祖先长途跋涉,越过万水千山,克服重重困难客居河湟谷地,也不说江南高台落户千户营是一种怎样的机缘,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千户营人绑扎的第一台高台肯定是《魁星点元》无疑。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魁星,民间又称魁星爷,原为奎星,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只因他相貌丑陋,连续三次科考状元皆未中,一怒之下将装书的木斗踢掉,投江而亡。民间百姓仰慕其才华,将他塑造为神:其发上翘,突目獠牙;右手高举执斗,左手前伸握有银锭;一足跷起,一足独立于鳌头之上;腰扎虎皮,袒胸露乳。

我国唐宋时期,科举进士发榜时,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状元正好跪在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位置。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状元,后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故有“魁星点元,独占鳌头”之说。明清之际大学者顾炎武改“奎”为“魁”,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蓝面赤发,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欲用如椽之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这样,一个形象为一赤发蓝面鬼,执朱笔,捧墨斗,一脚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向后翘的魁星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化之中。

西安碑林藏魁星踢斗拓图

西安碑林收藏有清代马德昭书画的著名碑拓《魁星点斗图》《魁星点斗刻石》,以儒家修养的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斗”字,一脚立“鳌”字上,拼字巧妙,形象生动。千户营高台中,魁星蓝面赤发,身着红袍,一手捧砚,一手执笔,脚穿深腰高底皂靴,一脚立于高高竖起的鳌头(龙头)之上,一脚向后踢去,身后是红绸做成的圆形背光,象征魁星神格高大,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千户营村民马忠元老汉给我们讲了高台《魁星点元》的来历,一个流传于千户营很多年的故事,值得一说。

千户营由两个村庄组成,即千东和千西,千西村有一个自然村叫马家庄,马家庄有一个马老先生,人称龙太爷,当时是马氏家族的头人,有胆有识,略识文墨。有一天夜里,龙老太爷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有一条似龙非龙,龙头龟身麒麟尾的神兽,头上还站立着一个蓝脸红发之人,从千户营东面的截山垭豁飞过来,落在了马家庄。龙老太爷梦醒后,觉得这个梦大有来头,认为是一个吉兆,但不解深意,遂将这个梦说与一位私塾先生,先生捻须颔首,半晌说这似龙非龙的神兽为鳌,是龙之九子之一,上面站着的应该是魁星,此梦应为“魁星点元,独占鳌头”的祥瑞。

拍摄于1925 年的湟源丹噶尔高台照片(柏立美 摄)

从此,千户营人每年绑扎高台必有《魁星点元》,每年都由马家庄马氏家族负责绑扎,并且排在高台展演队伍最前面,从来没有改变过。而装扮的其他高台每年大多要变,出场的前后顺序还要靠抓阄决定,这在千户营已是不成文的规矩。

对“魁星点元,独占鳌头”的祥瑞,千户营人情有独钟,从这里也可看出千户营人尊崇儒学,渴望功名利禄的愿望。这也暗合传说中明朝天子脚下(京城南京)子民的崇尚文化和远见,只有考取功名,金榜题名,才能光宗耀祖。这也和中国正统思想一脉相承,传递着中国数千年以来的文化认同感。

我们企图还原千户营高台第一次出现在土巷里的情景:明代洪武年间,长途迁徙而来的人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垒灶搭屋,种植庄稼,养殖猪羊。一年的庄稼成熟后,为答谢土地的赐予和神祇的护佑,千户营人凭着记忆,置办社火行头。也许会翻出某件藏于包裹深处的高台道具等物件,或一顶演社火的袍子,或一件演高台的头饰或其他物件,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制作了一些服装和道具,等待着有一年元宵节,重新把高台社火演起来,让那些记忆中的锣鼓再次敲起来,让那些久违的空中舞蹈在春寒料峭的湟水河北岸舞起来。终于在某年的正月十三正式开演社火,正襟危坐的灯官老爷,满脸涂着锅墨的哑巴,窜上窜下说个不停的胖婆娘,还有一些装扮的高台“身子”,在锣鼓的敲击声里,郑重其事地祭拜神灵,开始上街巡游。这天,人们最想一睹风采的是传说中高台上的《魁星点元》,只见几人抬着的一个台面上,站立着像龙一样的瑞兽,兽头上站立着魁星,他右手拿笔,左手拿砚,一脚踩龙头,一脚向后踢着……人们一见,齐声欢呼,家有读书人的,给“魁星”焚香煨桑、披红挂彩、下跪叩首,口中念念有词……

此后,只要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份,在元宵节期间,千户营的村巷里都能看见一台高高在上的高台,在花花绿绿的社火队伍中分外耀眼。

千户营高台的资料一直是非常奇缺的,我们只能从千户营村老者的口中了解一二。至青海建省(1929)前夕,千户营高台的绑扎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表演的故事除《魁星点元》亘古不变外,每隔几年,都要出一台新的高台,内容有神话传说,帝王将相、英雄故事,等等。我们从一幅1925 年拍摄于湟源丹噶尔古城的高台照片中,可以大致了解到千户营高台那时的概貌。

千户营高台《杨家将》

美国传教士柏立美1921 来到青海湟源传教,至1949 年离开,在湟源丹噶尔生活了28 年。期间,柏立美走过青海多个地方,用相机拍摄了很多张照片,定格了20 世纪20 ~ 40 年代丹噶尔及许多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瞬间。其中有一幅拍摄于1925 年的丹噶尔高台照片,照片上共有两台高台,每台有两层,分别由两个小孩扮演。每台高台旁有两个手持“丁”字形木拐的人守护着,另有五六个抬高台的人站在高台旁边,高台的底座用粗重的木头做成,用绳子绑扎成一个方框的台面,上面站着一位新科状元,状元右手侧举,手中托着一个花篮,花篮上站着一位荣华富贵的公主。新科状元头戴乌纱,身穿蟒袍,俨然是《独占花魁》的故事。

民国初期,西宁镇总兵马麒在西宁曾调演千户营高台一次,因千户营高台造型高悬,寓意吉祥,获赏大洋30 元的奖励。

1946 年,湟中、乐都、民和等县高台到西宁演出,千户营高台技压群芳,引起轰动,被评为第一名。从此,千户营高台享誉全省,每年元宵节高台表演时,好多外州县的人为祈求孩子学业有成,专程跑到千户营,为高台“魁星点元”搭红、祭拜。

据83 岁的千户营村民胡理凯老人讲,1933 年,那年他只有6 岁,被村里选准绑高台,那时每年出5 台,有一人一台的,也有二人一台的,打头的还是《魁星点元》。他连绑三年,其中有两年,千户营高台被邀请到上五庄新街和多巴地区进行表演,前来观看的群众人山人海,常常把前面的路堵住了,好半天才能够过去。记得那时的高台已经超过了两层楼房的高度。绑扎的时候用的是手指粗细的麻绳,把小腿紧紧地绑缚在榆木杆子上,一天下来,腿肚子、脚都麻木了……我们从丹噶尔城高台表演的照片和胡理凯老人的讲述中可以推测到千户营高台艺术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绑扎悬妙,其装扮形象、表演内容、绑扎技巧已经非常成熟,呈现出了相当好的艺术美感,可与现代高台艺术相媲美。

千户营三官庙门楼

1949 年以后,千户营高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河湟谷地、湟水中游北岸的西纳川千户营。高台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千户营人春节期间社火表演的一部分,成为千户营周边人们喜闻乐道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随着绑扎、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换代,绑扎艺人眼界的开阔,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等因素,为千户营高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千户营高台艺术有了飞跃的发展。好的发展机遇给千户营高台带来了新的要求,在多种艺术形式日益繁荣的今天,千户营高台保持传统的表演风格,摒弃丑陋的、不健康的、落后于时代的习俗,向着一个健康向上,既有娱乐性,又有教益性的方向发展。

千户营高台的组织和展演工作由千户营火神会来管理,火神会就设在千户营三官庙。

青海河湟地区很多村庄都有庙宇,一般是道教场所,有娘娘庙、关帝庙、三官庙等,庙宇常常供奉娘娘(王母)、关帝圣君(关羽)、三官(天官、地官和水官)等神位。

千户营社火的演出由千户营三官庙火神会组织管理。三官庙位于千西村马家庄,历史悠久,原庙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被焚毁,后重建。2006 年,千户营小学扩建,庙址西移,迁移到现在的位置。主殿坐落在一个一米五左右的台地上,平台正中有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式大殿一座,主供天官、地官、水官,两旁供奉观音菩萨等神像。主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分别是火神会办公室和社火器具储藏室。大殿和前面院落,由大理石栏杆自然地分为两部分,中轴线部位有台阶相连。院子东、西两面各有10 间砖混结构平房,统一安装两扇铁皮大门扇,门扇上有墨笔编号,里面为各生产合作社高台库房。每间房顶前檐上面各有一个高一米左右的水泥墩,这是装扮高台时用的。院子为水泥地坪,平坦宽敞。大殿台阶下面中轴线上安置五层铸铁香炉,由白色大理石栏杆围绕。庙门为重檐歇山式门楼,东开无顶车门,是为方便高台及车辆出行专门设计的。门楼前面,有一面长约12 米,高约5 米的仿古砖雕照壁,中间形成一个小广场。

千户营三官庙内部设火神会,选举会头8 人,每个生产队选出1 人,都是由有责任心、有一定高台绑扎经验或有一技之长的男性成员组成。火神会成员负责庙宇佛像的供奉,庙宇的香火、布施、洒扫和日常的管护,以及各种庙会的筹办等工作。另外,火神会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策划组织每年的社火及高台演出,包括经费的筹措,身子(角色)的确定,节目的排练,社火的出演,当年香火钱、布施钱的保管、使用及张榜公布事宜等。自然,作为千户营社火的重头戏,千户营高台演出的一切事务,均由火神会牵头负责。

行走在村道上的高台《精忠报国》

据火神会会头(会长)张成贵介绍,由于千户营高台享誉省内外,常到外面参加比赛或展演,具体时间也不局限于每年农历正月时期。因此,火神会这个组织就有一定的局限性,经过各会头研究决定,成立千户营民间艺术协会,两个组织,一套人马,灵活机动,以艺术协会的名义管理高台演出,参加一些公益性演出,也可参加一些有偿展演,增加一点收入,添置高台道具或服装,使协会有效运转。

千户营包括千东和千西两个行政村,按土地承包前生产队的划分方法,每村各有4 ~ 5 个生产小队,共9 个小队,分别是马家庄、上山根、下山根、小河队、八达营、多哇营、堂堂营、大路队等。这些小队是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沿袭下来的,是聚集在一起,以共同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农户单位,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各自劳动,但集体劳动的友情还存在着,各家各户之间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尤其表现在村里举行文娱活动时,同一小队的人常常是最好的合作伙伴,我们姑且把这种合作单位称之为生产合作小队。

改革开放后,千户营高台演出的数量有所增加,至新千年时,高台总数达到19 台,即马家庄负责装扮高台1 台,其余9 个生产小队各2 台。具体到生产合作小队里,高台艺人分布又有不同情况,有的小队里绑扎艺人以某一家族为主,如马家庄的高台《魁星点元》由马氏家族的人们制作。

各生产合作小队都有1 名队长及一些高台制作骨干人员,具体负责高台的设计和绑扎工作。一般情况下,按上年或以前的演出状况及群众的评价,来决定这一年沿用旧高台道具或是重新设计,依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沿用旧高台的支架和道具,不作大的改变,一些能用的饰品器物尽可能利用,只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即可;如果不满足于以前的高台节目,想重新设计,就得动较大的动作,台柜可以重复利用,主杆及其他道具能利用的尽可能组装利用,没有的物件要重新设计。

新设计的高台剧目有必要做一定程度的保密,一般在某一人家的院子里秘密制作。到正月十三表演时,才露出庐山真面目,给大家一个意外和惊喜,让观众评头论足,并与其他小队绑扎的高台暗中做着竞赛。

千户营社火及高台演出的经费来源以前有庙田的收入,现在主要由村委会支持、民众布施香火钱等方式筹措,其中以民众布施香火钱为主。每年演社火前,村中各家各户、企业、店铺都会收到火神会的布施邀请函,然后根据自家的经济情况到火神会添香火钱,采取自愿,金额不限,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村委会每年也会拿出一定的款项,表示对社火演出的支持;镇、县及上级文化部门给千户营高台的专项资金,以及外出表演所得的奖金、劳务费等款项也是经费来源之一。

每年的每一笔捐款、香火钱等收入都要登记造册,由火神会会计、出纳负责管理,每一笔支出都要由火神会各会头研究通过,做到收支两条线,来龙去脉明细清楚。如果上年有结余则转至下年,社火表演结束,张榜公布各种费用花销情况,受到民众监督。

千户营高台《独占鳌头》

2018 年,在三官庙西边新开辟三亩左右的院子,修建钢筋混泥土房屋十间,作为高台展室、办公室、库房等,屋顶上设置黑体大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千户营高台”,作为千户营高台的制作、展示和研究基地。

摘自《大美青海非遗记录丛书 》之《高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