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格尔木纪事(上)

2020-05-14摘自《共和国青海记忆丛书》之《柴达木手记》原文地址

格尔木纪事(上)

为了在戈壁滩求得生存,而且要长期生存下去,就需要创造。

——建设格尔木口号

文/李若冰

做格尔木第一代祖先

1953 年12 月,当青藏高原最寒冷的时候,青藏公路总指挥之一慕生忠将军率领着四十多个干部和工人,从西宁出发了。他们带着铺盖、干饼、青稞面,拉着冰块和羊皮风箱,经过四天四夜的跋涉,来到了格尔木河畔。

眼前,矗立着峻峭的昆仑山,山下是荒芜的大戈壁滩。一堆一堆的沙丘,一棵一棵的野生白刺,这不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吗?四周,没有一户人家。白天,是漫天的狂风。夜晚,野狼嗥叫着,狗熊骄横地在河畔漫步。荒凉、严寒和恐怖,笼罩着大地。来到这样的地方,那些胆小的人,就钻在被窝里流泪,在沙丘面前哭泣。“我们到了什么鬼地方了呀,还能不能回去呀?在这样的地方,人能活下去吗?”

慕将军摇着灰白的头发,精神勃勃地对大家说:“党给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要修通青藏公路,又要运输,又要安家种地,建设格尔木。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着旺盛的志气。在辽阔的戈壁滩上,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我们要求得生存,而且要长期生存下去,就需要创造!我们要在柴达木建立一座美丽的花园!”

于是,从这时候起,昆仑山下出现了六个白色帐房,一间伙房。慕将军和四十多个人,就在格尔木河畔住了下来。

格尔木,蒙古语译意是“河流密集的地方”。虽然,在地图上有一条格尔木河,河畔有个格尔木;可是,格尔木到底在哪个地方呢,谁也说不上来。也许,久远以前,蒙古族同胞路过格尔木河,在河畔住过,取了这个名字走了。可是,至今,没有人能说出格尔木的真实所在。因此,当人们问起慕将军的时候,他就说:“既然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那么,我们住在格尔木河畔,这里就是格尔木!”

于是,从这时候起,就开始建设格尔木了。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一切,都得从头来。在干渴而又荒僻的戈壁滩上,要建立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呵。但是,为了求得生存,人们以气盖山河的魄力,和大自然宣战了。

慕将军和工人们,抡起铁锹和十字镐,把格尔木河水引入了住地。抡起铁锹和十字镐,开垦着戈壁沙滩。他们在盐碱地里,试种了白菜、萝卜、洋芋、蒜。用荒滩的红柳和泥沙,盖起了一间间土屋。严寒酷热,受苦受饿和狼虫虎豹,都吓不倒他们。六月,格尔木的蚊子、牛虻和蜢子成群,这些恶东西,咬了骆驼,骆驼身上就流血,更不要说人了。因此,在这里生活,还要学会和蚊子斗争。许多人出外解手的时候,都先挖一堆土,准备随时用土赶走蚊子。慕将军说:“蚊子最多的时候,我出外就顶着小蚊帐护住全身。”关于蚊子,他还有两句打油诗哩: 

蚊成群,阻住了视线,

蚊飞鸣,混乱了耳闻……

可见蚊虫多么猖狂了。

人们既然要在这里生活,一切的艰难困苦就算不得什么了。

格尔木成为修筑青藏公路的总指挥部,一天天发展起来了。人们为了美化环境,栽植了十万多棵白杨树。现在,树苗长得比人都高了,野兔已在白杨林里做游戏了。人们修了四五条马路,路旁都栽了柳树,新建的招待所,周围柳树成林,慕将军给起了个名字叫:“望柳庄”。现在,庄里的柳树,见了客人,已会点头微笑了。这里,即使野生的芦苇,也被人们精心培育着,因为这里绿色的东西太少了。

三年多来,人们为了征服戈壁,已开了四百多亩荒滩。小麦虽然还没有外地长得好,但已是葱绿一片了。现在,人们已吃着自己种的葱、蒜、菠菜、白菜、萝卜、芹菜、韭菜、土豆、莴笋和西红柿,吃着自己种的瓜、自己磨的豆腐和自己放牧的牛羊。菜园会计对我说:“菜,生产不多,有些还在试种,等试种成功,就可以大量生产了,价目也可以降低了。比方,去年一斤蒜苗五毛,今年三毛,一斤白菜四毛,今年就成八分了……”这一切都是生活所需要的,所以,就在历来被人认为寸草不生的地方,把所需要的都大胆地种起来。人们在改造着盐碱地,和土地进行着斗争,向土地要吃的、穿的,要所需要的一切。

为了生存,而且要生存得好,为了完成修筑青藏公路任务、运输任务,和在戈壁滩上建立起新型的城市,青藏公路管理局的职工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他们就地取材,自力更生。你不要看柴达木盆地是一片荒凉,可是,到处是宝。山是宝山,地是宝地呵!人们就利用这里的一切资源,开办起了许多小型工厂。

在藏北有条班戈湖,是世界闻名的硼砂湖,六十多公里宽,一眼望不到头。那为什么不开采呢?于是,人们就在青藏公路的纳赤台,建立起了硼砂厂,现在已有四百多名工人进行生产。同时,人们还正在纳赤台兴建一个瓷厂。慕将军说:“人要生存,离开瓷器怎么行呢!”那么,就动手学着烧制盆盆罐罐、茶缸饭碗和花瓶花盆吧。格尔木以北,还有着柴达木最大的察尔汗盐湖,那里的盐,随便挖出来,就可以吃。那么,为什么还要去盆地外面买盐吃呢?于是,一个盐场又建立起来了。昆仑山下,有许多肥美的草原,可供放牧,于是,香日德、花海子、五道梁和套套河等八个牧场出现了。我碰见了这里的一个生产科长,他说:“目前,我们已有牛一千多头,羊四千多只,半年,又生下了一百多只羊羔……”

有一次,慕将军和一个站长,为了改一段线路,爬到唐古拉山四千米的地方,走累了,躺下来。突然,发现一块明光明光的石头,拿起来一看,沉甸甸的。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用手巾包起带了回来。一问附近的地质人员,说是铁矿石;经过进一步勘察,证实唐古拉山五千米以上有铁矿。既然发现了铁矿,为什么不动手干呢?于是,又办起了一个铁厂。现在,已有三十多个人上山炼铁了。虽然,他们都不懂炼铁技术,但是,他们干中学,学中干,愈钻愈深,不断前进。现在已开始试炼了。

随着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汽车大修厂、煤场、砖瓦厂、皮革厂、木场和农场也逐步建立起来了。当你知道了这一些情况以后,作何感想呢?你会觉得,柴达木的宝贝真多,战斗在柴达木的人胃口也真大。他们办了一个厂子,又一个厂子。今后,厂子还会扩大,而且还要出现更多的厂子。生活在柴达木的人是有雄心的。这个雄心就是要在柴达木创建社会,创建城市。因为,千万年来,柴达木既没有人烟,也没有社会,也没有城市呵!

然而,你来看看吧,今天的柴达木,已不是昨天的柴达木。今天的格尔木,也不是昨天的格尔木了。荒凉,已经消失了。昆仑山下,仿佛神话一般,出现了人烟,出现了花朵,出现了一座崭新的、雄壮的而又美丽的城市。

当你来到昆仑山下,穿过一片湿润的草地,走过一片绿色的麦田,进入格尔木市区的时候,出现在大马路两旁的是成排成排的白杨、柳树;成排成排的平屋、厂房;什么百货公司、新华书店和邮电所;什么学校、花园和运动场,等等。一座城市所具有的一切,这里都有了。这里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大建设的雄伟气魄。

你还可以看到,在市区十字路口,插有两个大木牌,一个上写:“格尔木,海拔二七八〇米”,一个上写:“西宁八六○公里—茫崖三五八公里—安西六九〇公里—拉萨一二一七公里”。这是人们战胜自然和创造生活的标志,是人们用血汗和战斗换来的标志。青藏公路管理局的职工们,在创建了奇迹般的青藏公路的同时,也创建了格尔木——这座戈壁滩的城市。格尔木东通青海省会,南入西藏拉萨,西通柴达木石油基地,北望甘肃河西走廊,成为青藏高原上一个交通要地了。

生活在格尔木的人,从来不掩饰自己对格尔木的感情,他们的言谈是自豪的。一个青年砖瓦工,笑眯眯地对我说:“我们的格尔木一天一个样,今天搭竹竿架子,明天就出现了工厂!……隔上个把月,嗨,你再来,就不认得路了!”慕将军也非常动情地说:“主要是人呵!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就可以创造,就可以自给自足!我们是喜欢城市的,但我们更喜欢自己创造的城市。我们要建设格尔木,要做格尔木的第一代祖先!”

这话说得多么豪迈!是的,千万年来,这里无人烟;今天,有了人,而且要长期安家乐业,他们不就是第一代祖先吗?第一代祖先们为了创建格尔木,付出了珍贵的劳动,还将要付出更珍贵的劳动。他们在柴达木做了一些非常好的事业,还将会做出更多更好的事业来的!

土屋里的保养厂

格尔木出现了许多厂子,它们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我特意去看了汽车保养厂。当我沿着格尔木河走进工厂的时候,看见的只是荒滩、土屋和白刺,露天地里排列着三四十辆吉斯和嘎斯车,十几个工人都穿着沾满了油和沙土的衣服,有的爬在车上,有的仰倒在车底,在拆卸着车子的零件。没有高大的厂房、烟囱,没有像样的车间、设备,这能算是一个工厂吗?这个厂子能当得起青藏公路成千上万的车辆的保姆和医生的责任吗?谁会相信,这还是柴达木一个规模大而又出名的汽车修理厂呢!

“我们的厂子不像厂子呵!”我看到这里冯厂长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这么说,“我们不得不先生产,后基建。其实,格尔木的一切生产单位都是这样,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了!”

先生产,后基建,这是战斗在格尔木、柴达木和青藏高原的人们的要求,是生产建设飞跃发展的要求。形势逼迫着人,使人不能按部就班而必须是打破常规进行一切活动。当无数的车辆驶入大戈壁滩,执行着频繁的运输任务的时候,司机们多么迫切地需要一个检修汽车的场所!那么,就修建汽车保养厂吧。可是,当许多车子等待着检修的时候,你是先修车子,还是先修厂房呢?自然,先修车子。于是,1954 年4 月,从这个厂子成立那一天起,工人们一天忙的不是盖厂房、修宿舍,而是拿起扳子、钳子,在露天荒滩上,修理着出了毛病的汽车。

这个保养厂的位置,就在当年第一批来到格尔木的人搭帐房的地方。那时候,这里长着两棵野生的白刺,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地方,至今还完好无损地保护着它们。起初,从太原、天津来的二十多个技工们,也在这里搭起了五个帐房,在帐房里吃,在帐房里住,在帐房里生产,可称为是帐篷工厂。而且,工人们使用的都是一些简陋的手工工具。

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头就好了。这里的人,他们想做什么,就要做到什么;哪怕遇到天大的困难,也挡不住,一定要把事业办起来。那些热心柴达木建设的技工和复员军人们,陆续从广西、四川、山东和河南来了。今天,全厂已有二百六十多人。他们一面紧张地进行生产,一面修建了百十间土屋。于是,吃、住和生产,又从帐篷里搬进土屋里了。随着生产的需要,土屋里已成立了修理、底盘、车身和总装配车间,生产也有节奏有秩序了。

我在一个个土屋车间里走着。虽然,这里的设备是简陋的,但是,这里的人却是生气勃勃的。冯厂长兴奋地告诉我,开始,这里只有一台车床,现在已经有磨床、铣床、电钻、压力机和一部精密仪器——电机万能试验台。我看见,一个青年技工,满脸油黑,瞪着两眼,聚精会神,正在上海机床厂出品的一台磨床上,磨着汽车曲拐。在修理车间门口,一个青年电焊工,姓张,二十岁,甘肃人。他在熟练地焊着一个机件。我问:“你什么时候进厂子的?”他说:“今年五月。先修路,后进厂。”也是说,完成了一个任务又接受了一个任务,修路工又变成了电焊工。他进厂还不到四个月,已能独立地干活,而且还带起徒弟来了。格尔木的建设生活,要求人们迅速地成长。这里,一个人要顶几个人用。一个技工就要带几个徒弟,学习两三个月就独立工作,还要带徒弟。而且,徒弟带徒弟,已形成了一种风气。生产在飞跃,人也在飞跃呵!

在几个车间里,我还看到了许多年轻的女工,有的用锉刀锉着什么;有的在车床上车着什么;有的在老师傅的指点下,安装着什么。冯厂长说,厂里已有四十多个女工了。她们大多数都是姑娘,都是从远道自动报考到格尔木来的。豪迈的建设生活,吸引着她们。她们要求自己在斗争中锻炼,在戈壁滩的风浪里成长。于是,她们就带着雄心、欢乐和微笑来了。可是,这里还有个别不争气的人,不如这些姑娘,他们一来到格尔木,就打退堂鼓,成天只想着个人的事,不学技术,喊叫苦呀苦呀,要和内地工人换班呀;有的人竟然请长假、开小差了。一个小姑娘,把辫子一抡,大声说:“这种人,太私心,亏他还是个男子汉大丈夫,丢死人啦!”这位姑娘为什么说话这么理直气壮呢?原来她有一颗用青春拥抱戈壁滩的心,一颗建设社会主义格尔木的心。

格尔木土屋里的汽车保养厂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今年7 月1日,在厂子不远处,人们选择了一片旷地,打好了地基,插起了竹竿,已在大规模地修建大厂房了。明年这时候,他们就要搬入新址,而且改称为汽车大修厂了……

第一个砖瓦厂

生产砖瓦,这在柴达木是破天荒的。

1955 年6 月,青藏公路管理局组织了五个人,扛着一顶帐篷,背着一口锅,驻到了格尔木东南一片旷地里。五个人,自己掏井、挑水,自己捡柴、做饭。每天,每人分着吃八钱咸菜、四两小米、四两青稞和面粉。生活就从此开始,砖瓦厂就在这里建立起来了。

这五个人,挖小窑,烧砖了。没想到,第一次试烧,竟然成功了,烧出了一万一千多块砖。此后,从西安又来了十个坯工,四个烧窑工;他们的胆子就更大了,又试烧了三万窑、四万窑和六万窑,都成功了。此后,又从河南、河北、陕西和甘肃,陆续来了一批坯工、砖工、烧工、木工、普工和窑工;今天,五个人已变成了二百七十多个人。砖瓦厂大大地扩大了,而他们烧窑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今天,烧八万窑、九万窑和十万窑,已是很平常的事了。

我看到了最初五个人中的一个,他叫王孝堂,二十岁,安徽人,共青团员,初中学生。这个中学生已不像中学生的样子了,他的脸面是黑红的,身上穿着发乌的白衬衣,脚上穿着一双已该报销了的球鞋。他是听说了格尔木的建设以后,自愿来的。他来了,就学烧砖。砖瓦厂党支书对我说,他肯吃苦,一天忙到晚,滚在土里,像个土猴。起初,他一个人又做统计,又担任工具管理,又当伙委,又参加生产。现在,他又当起砖瓦厂的生产管理员来了。

这位年轻的生产管理员,领我走上了东坡一个窑顶上。他眨动着诚实的眼睛,笑着说:“这里看得清楚些。”

确实,站在东坡窑顶上,看得清楚极了。这个砖瓦厂真大,在方圆里许路内,砖坯成行成队,形成了一座座砖坯小山。四周,一个烧窑接着一个烧窑,一个洼坑接着一个洼坑,工人们就在坑底工作着。有的工人正在放好坯斗,有的工人正把泥铲进坯斗,有的工人已在用格棍格平着坯斗的砖……坑底里,洋溢着砖瓦工人所特有的劳动的声响。

在一个坑边,我遇到了出名的青年坯工组组长小金,他正在用扇板扇着打好的砖坯。这个二十四岁的小伙,戴着一顶蓝帽,蓬乱的头发从帽檐底下翘了出来;看样子,他是顽皮的,其实,他是一个刻苦好学的小伙,是一个出色的一等坯工。我问他:“你是哪里人?”他说:“河南。从西安砖瓦二厂来的。”他所率领的小组,出勤率经常是百分之百,而且,总是超额完成任务。

王孝堂还给我介绍说,这个坯工组生产的砖都是一等,而一等砖必须是“立三、卧四、平十九”的标准,一等砖要不短不歪,用尺量缝,缝口不能超过一英分,而且不能有蜂窝和小缺现象。虽然,质量要求很严,可是,这个青年坯工组不但保证了质量,而且产量很高。因此,自从展开流动红旗竞赛以来,只评了四次红旗,四次都叫他们夺去了。现在,这面胜利的流动红旗还在他们工作的坑边飘扬着哩。

我们绕过了红旗,来到一口水井旁边。一个中年汉子,正在使劲扳着辘轳,绞水。井水很浅,井壁都是用石头砌成的。水,对于砖瓦厂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就会影响生产。最初,这里只有一口井,现在已有三十多口井了。因此,当你来到砖瓦厂的时候,到处可以看到烧窑,看到砖坯,同时,也到处可以看到水井。

我们又走到了一个窑旁,这是一个八万窑,用十个对时就烧好了。一块块烧好的青砖,堆满了窑口。窑还是热的,走近去看,就有一股热气从窑口喷了出来。这个窑的前面,是一条弓形的山坡,坡上排列着许多窑,坡下横竖堆着无数成砖。昆仑皮革厂的卡车,正在下面拉砖,因为,他们正在扩建厂房。其实,格尔木和百里以外的机关工厂,都是在这里拉砖哩。

我们一面下坡,王孝堂一面说:“今年为了增产节约,我们减少了一些人,可是任务没有减少,要生产八百万块砖。看大家的劲头,是有把握的。明年,我们的任务要增加一倍,是一千六百万!”

明年,砖瓦厂要大发展,他们已经从青岛买回来了制砖机、制瓦机,还有一台六十匹马力的发电机,不久就要运回来了。那时候,一台制砖机,从取土到制坯,每小时可以生产六千多砖坯。他们还准备用自己烧的砖瓦,盖起百十间房子,使工人们有舒适的住屋。因为,自从砖瓦厂开办以来,两年多了,他们生产的砖全部都供给了兄弟厂,给自己还没有盖几间像样的房子呢!

格尔木砖瓦厂是柴达木破天荒的第一个砖瓦厂。人们需要它,生活缺少不了它。有了它,人们就可以在沙漠上盖起房屋,在戈壁滩上建立起工厂。

让我们祝贺它吧,祝贺它为柴达木生产出更多的砖和瓦来!

摘自《共和国青海记忆丛书》之《柴达木手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