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百年古刹的后花园——寺滩村

2019-11-28摘自《青海传统古村落》原文地址

百年古刹的后花园——寺滩村

文/张扬

编者按:在青海探寻古村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三江源地区,有时走上一天,也未必能看到一个村落。这致使很多人误认为青海没有村落,只有雪山、草地、帐篷和牛羊。

其实不然,只要你沿着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往下游走,就会赫然发现,原来青海的那些古村落特别善于隐藏,它们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大量藏匿于大山深处、河流之畔,甚至那些不起眼的树林中。它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没有张扬或夸张的对外表达,以至于让我们忽略了它们和中国其他地方都不一样的独具魅力的一面。

来吧,让我们现在就出发,去揭开已经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或载入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七十九个最美青海古村落的神秘面纱。

站在金刚山顶,互助县五十乡寺滩村就一览无余。金刚山的出现是一种吉兆,也许是冥冥中寺滩村已经结了佛缘。环顾寺滩村周边,山峦起伏,古柏参天,峰峦峥嵘。奇怪的是,四周山峦的形状就像一朵八瓣莲花,而前坐山更是形如大象背上背着一个鞍子,山顶如海螺,口朝天,似乎要把妙音传递到四面八方。

寺滩村郭隆沟内的佑宁寺,其名声曾一度超过塔尔寺,因附属寺院众多,被称作“湟水北岸诸寺之母”。寺滩村也因佑宁寺而得名。

寺滩村地处汉藏文化过渡地带,历史上是汉藏结合部,东接甘肃,西接青海“海藏咽喉”的日月山牧区。

佑宁寺创建的传奇故事以及高僧大德的精彩传说,更给这座古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佑宁寺边的村庄,在数百年的时间里,村落与寺庙相伴,逐渐兴旺、发展。如今,寺院与村落已经融为一体,传承着百年的文化与传说,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观光。

由于佑宁寺规模宏大,僧侣众多,前来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所以引来周边群众长期租种寺院管辖的田地做“庄户”,进而形成现在的寺滩村。

寺滩村地形东高西低,南北窄而东西狭长,共有十二个社组成四个聚居地,沿郭隆沟两侧东西方向分布。地处郭隆沟西南部的一块洼地,是被当地人称作瓦窑的自然村,据村民介绍,这里是郭隆两侧土质最好的地方,是当时修建佑宁寺时烧瓦取土之地,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块洼地其实是当时取土而成的。因此,这里又被称为拉尕尕。从这块洼地不难看出当时佑宁寺的规模之大。瓦窑以东是前坐自然村,因背靠前坐山而得名。郭隆沟西北部是寺滩村村委办公室和村广场所在地,当地人称作“本布浪”或“本浪滩”,“本布浪”为藏语,意为万人集聚之地。紧邻本布浪的是村子二社衙门庄,据村民介绍,1864年在此设立衙门来处理佑宁寺及所辖49座寺院的治安问题而得名。本布浪东部的张郎沟是郭隆沟的一条大支流,而张郎沟和郭隆沟汇合的交叉处则是村庄的中心位置,因在夏季有大片的马莲花盛开而被称为马莲滩,当地藏语称“过芒湾”。

在寺滩村东部一处东西走向的峡谷中,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被喻为“湟北诸寺之母”的百年古刹佑宁寺。佑宁寺四面环山,古柏参天,峰峦峥嵘,形如八瓣莲花,是佛教圣地。北部为多日杰(即金刚山),一些修法洞镶嵌在陡峭的山崖上,造型奇特,蔚为壮观。

佑宁寺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气势恢宏,寺与山层层叠叠,浑然一体。沿山间小路拾级而上,便通向了山腰的各个殿堂,犹如置身于云雾之中,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佑宁寺原名郭隆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清康熙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清雍正、同治年间,寺院两次被毁,两次修复,雍正帝曾赐额“佑宁寺”。

其实,寺滩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末。关于佑宁寺的建寺传说还有不少。如有传说认为,很早以前就曾有过印度的八十位大成就者来此修炼,留有佛像和文字,并在附近的石崖上留有手、足等印迹。后来萨迦派僧人在此修建了寺院,有喇嘛数千人。元末萨迦派寺院衰落,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古城墙及城门遗址仍然遗存。

寺滩村广场上还有一个人物雕塑,这在青海农村绝对是首个,这个雕塑就是格日利特塑像。

摘自《青海传统古村落》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