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青海道之“羌中道”
2021-08-12摘自《丝绸之路青海道史》原文地址
丝绸之路青海道之“羌中道”
文/崔永红
一、“羌中道”的构成
“羌中道”是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以今青海、甘肃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连处为界)南线的主体。周伟洲先生认为:“秦汉以前,青海的羌族北与蒙古草原的匈奴,东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就已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居于青海河曲一带的羌族也有一部分向东南迁徙到今四川西北定居。因此,可以说早在秦汉之际,青海地区向北横切河西走廊至蒙古草原,向东经湟水流域至中原,向东南经岷江至四川,形成了三条主要的交通路线。”初师宾先生认为:“所谓羌中道,即从今甘、青交界之湟水西溯,穿行于古羌人聚居地,或北出今祁连山、抵张掖与河西大道交接,或复西进,出柴达木西缘,至新疆若羌、且末直接通连西域南道。此道乃河西丝路的重要辅线。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夏鼐、冯汉骥诸人在解放前和建国初期曾做过深入研究,黄先生称之为‘吐谷浑道’……但我以为命名吐谷浑道似不如羌中道更切合历史序列。”“羌中道”总体呈东西向,汉代大致以西平(今西宁市)为中心,东至陇西县(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南)、临洮县(今甘肃省岷县),可称“河湟段”,再向东延可直达长安(今西安市),向东南经岷江可至四川;西经西海(又称卑禾羌海、鲜水海,即今青海湖)、今都兰县、今格尔木市、今茫崖市,至鄯善(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称“婼羌道南线”(又称柴达木南线);或经今德令哈市、大柴旦、马海,向北越当金山口,去阳关、玉门关,或去敦煌与河西走廊道汇合,称“婼羌道北线”(又称柴达木北线),再向西延可通达西域各国,也可至蒙古草原。
汉代“羌中道”示意图
汉代的婼羌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管辖范围很大,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西部及茫崖市一带是其东部边缘地区,向西奄及今新疆东南部广大地区。《汉书》卷96《西域传》记载,“出阳关,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婼羌国以游牧为业,境内山间出铁,能自造刀、剑、甲、矛、弓等兵器。汉武帝开通西域后,婼羌王降附汉朝,汉封其为“去胡来王”。汉宣帝时,去胡来王唐兜率部至玉门关,请求内迁,遭到拒绝后,奔降匈奴,其国遂亡,部众融于匈奴族中(一说被楼兰国吞并)。
“羌中道”并非单一的线路,它还有不少支线,有的大体呈东西向相互并行,如“婼羌道”南线、“婼羌道”北线;也有呈东南—西北向与丝绸之路中线相连的小支线,如西平张掖道(又称扁都口道)、鲜水(青海湖)酒泉道(又称走廊南山道)、乐都武威道等等。“婼羌道”所经地区主要由洪积、冲积、湖积平原和沙漠戈壁组成,途经多处较优良的绿洲带,适合于古代牛、马、骆驼运输水草为先的要求。从事游牧生活的古婼羌国人,将自己制作的各种东西带出去换取谷物,而西出鄯善、且末就是他们通常选择的道路。由于生活的需要,他们经常往来于这条路线,而频繁的交易也使这条婼羌道活跃起来。因此,即使是在丝绸之路河西道打通以后,它仍是一条重要的备用道。
二、“羌中道”的基本走向
(一)“河湟段”的走向
两汉魏晋时期,以“羌中道”为主体的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南线今青海湖以东的一段道路可称“河湟段”。如果以西汉时的西平亭(东汉末这里是西平郡的治所)为中心,“河湟段”的具体走法是:从西平亭东行,经安夷县(治今海东市平安区),到达破羌县(约治今海东市乐都区东高庙镇老鸦城)。从破羌县分出向东、向北两条支线。向东支线可抵达金城郡(治今海东市民和县西沟乡),向北支线可到达当时的令居县(治今甘肃省永登县)。
从金城郡继续东行,过黄河,可达金城县(治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东南行经过河关县(治今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可达枹罕县(治今甘肃省临夏市)。
甘肃省夏河县八角古城
从令居县南行,可达金城县;北行可去武威郡(治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与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的中线相接。
从金城县继续东行,经今甘肃定西市一带可抵达当时的天水郡(治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再经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成纪(治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北)、右扶风辖区今陕西宝鸡市、咸阳市,最终抵达汉都城长安(今西安市)。
从枹罕县东行,经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南),过上邽县(治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大体也再经今陕西宝鸡、咸阳,最终抵达长安;从枹罕县东南行,经临洮县(治今甘肃省岷县)、武都郡(治武都道,今甘肃省成县以西)可达今四川境内;从枹罕县南行,大体经西汉所设洮州(治所在美相,今甘肃省临潭县)、湔氐道(治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可去今四川成都。甘肃省夏河县八角古城是羌中道所经古城之一。
以上从金城县东行路线与从枹罕县东行的路线实际上互相有交叉,随时可以互换或合并。
从西平亭向西、向北有两条线路:
向西的线路经临羌县(治今湟源县南古城),再或向西南方向行,过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岸西行,与“婼羌道”南线接;或向西行,抵达西海郡(治今海晏县三角城),沿青海湖北岸西行,与“婼羌道”北线接。
向北的线路又叫西平—张掖道(简称“平张道”,又称扁都口道),经长宁亭(今大通县后子河乡长宁村),在今门源县浩门镇一带过大通河,继续北行,经今祁连县俄博,穿大斗拔谷(扁都沟),经今甘肃民乐县前往张掖郡(治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与河西走廊道衔接。
(二)“婼羌道”的走向
西汉时期,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南线“羌中道”之今青海湖以西段可称为“婼羌道”,它又分“婼羌道”南线和“婼羌道”北线。南线基本上沿青海湖南岸、柴达木盆地南缘西行,北线基本上沿青海湖北岸、柴达木盆地北缘西行转西北行。
“婼羌道”南线的基本走向大体是:从金城郡、临羌县过日月山,再或经今共和县,过支东拉加古城(在今兴海县河卡乡宁曲村),到今乌兰县茶卡镇;或紧依青海湖南岸西行,翻过橡皮山,到今茶卡镇。从茶卡镇继续西行,经今都兰县城,到都兰县香日德镇。香日德镇有西汉末至新莽时期所筑南坼堠、北坼堠,它是“羌中道”主线途经柴达木盆地南缘的重要遗迹、有力凭证。从香日德向西,到诺木洪一带,从此处可分向西、向北的两条岔道:
向西的岔道是“婼羌道”南线的主线,经今格尔木市进入当时婼羌国境域的今乌图美仁乡一带,涉过那楞格勒河,进入今茫崖市辖区,继续沿祁漫塔格山北麓西行,又经甘森,特勒窑洞、自流泉(蒙古语叫高诀儿泉)、今花土沟镇、茫崖镇,出今青海省境,经噶斯池(即乌苏肖,或译乌曾学、乌宗肖、乌曾肖,清代的记载中作乌宗硕,在今茫崖市茫崖镇以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依吞布拉克镇境内),经过巴士库尔干(又作“巴什考供”或“巴什考贡”,汉语称为红柳沟口),出阿尔金山口,再经米兰古城,与位于鄯善国(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的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西段衔接,其走向与现今315国道大致相同。
向北的岔道,可去今大柴旦镇,与“婼羌道”北线相连接。
2015年8月,笔者随青海省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组织的“重走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小组”走过这条线。特勒窑洞在甘森西约35公里处公路南侧约六七十米的地方,位于戈壁滩雅丹地貌的大土包上,土包向阳的一面开挖有窑洞,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供行人避风雨的休息点。继续西行约30公里,穿过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大致在今303省道与315国道相合的地方,公路北侧有个直径约4米的泉,名叫自流泉。这处甘甜的泉水在荒漠戈壁滩上异常珍贵,无论是汉晋时期的“婼羌道”南线,还是后来的吐谷浑道西线、青唐道西线,基本上都绕不开它,都需要在这里取用宝贵的水资源,所以,这个泉的位置可以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坐标之一。
“婼羌道”北线的基本走向大体是:从青海湖东北畔的西海郡西行,经汉代古城址尕海古城(在今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村)、北向阳古城(在今刚察县吉尔孟乡)、南向阳古城(在今刚察县吉尔孟乡),继续西行,沿柴达木盆地北部水草带(赛什腾山之南),约在今天峻县关角乡一带分出向西南、向西的两条岔道:向西南的岔道到今茶卡镇与“婼羌道”南线连接;向西的岔道经今乌兰县、德令哈市、大柴旦镇、马海村,西北行,翻越阿尔金山脉,出当金山口,抵达河西走廊的敦煌郡,与河西走廊道衔接,然后经玉门关、阳关西去西域。
位于柴达木的南北两条支线是在盆地的绿洲间跳跃行进的,在其向西延伸的过程中,两线彼此间有多处互相连通对接的站点,例如都兰县香日德经铁卜圭可与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互通;格尔木经察尔汗、小柴旦可与大柴旦互通;乌图美仁沿河而下可与沙梁子互通;鱼卡经茶冷口可与茫崖互通;当金山口经冷湖、俄博梁可与茫崖互通;大草滩经库什哈、拉配泉可与索尔库里互通,等等。
吴景敖先生研究认为:“由巴隆河流域通和阗之道有三:其一由巴隆西北出柯力克(柯鲁沟)经巴格柴达木(小柴旦)、伊克柴达木(大柴旦)、当金山口至甘肃敦煌南湖,合阳关古道而西。此当系铁勒入侵吐谷浑之简道,内由柯力克至敦煌一段,且曾为西北行营甘青经济考察团之经行路线;其二,由巴隆西渡奈直河,过哈济、噶司,西北经乌尔腾、格孜湖(格孜库勒)入新疆境,横越阿尔金山出婼羌,与自阳关西来之第一线合而西向,此当为吐谷浑与龟兹及乙弗之交通干线,内由乌尔腾至婼羌一段,且为近年甘、青、新边境哈萨克人经常流徙之通路;其三,由哈济西南经布轮台,溯楚拉克阿干河谷入新疆境,西越阿尔金山,顺阿雅克库木湖(亦作阿雅格库木库里湖)过巴什莫尔根,顺车尔成(卡墙)河源西下,出且末,再与自阳关及格孜湖西来之第一线、第二线合而西向,经克里雅(今于田)至和阗,此第三线自巴隆以迄和阗全程,曾为英人P·费莱明所通过。亦即现今西宁、和阗间之队商行道也。”上面引文中提到的“哈济”一作“哈吉尔”,即今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一带;“通新”指1939年从都兰县析置的通新设置局,驻地是今德令哈市;“噶司”似乎指今茫崖市尕斯库勒湖;“格孜湖(格孜库勒)”即尕斯库勒湖,清代蒙古族称它噶斯淖尔或噶顺淖尔,哈萨克族称它格孜库勒湖。上面引文中吴先生对“噶司”和“格孜湖(格孜库勒)”的表述有点矛盾,似乎都指的是今茫崖市尕斯库勒湖,比较费解。我认为,如果把“格孜湖(格孜库勒)”换成噶斯池(即乌苏肖,或译乌曾学、乌宗肖、乌曾肖,清代的记载中作乌宗硕,在今茫崖市茫崖镇以西新疆境内)就好理解了。
摘自《丝绸之路青海道史》
热门排行